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2-26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12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问题的提出 | 第13页 |
1.2 研究目标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4-22页 |
1.3.1 国内外关于环境效率的研究综述 | 第14-18页 |
1.3.2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综述 | 第18-21页 |
1.3.3 文献述评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2-23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| 第24-25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5.2 数据资料 | 第25页 |
1.6 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回顾 | 第26-34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6-29页 |
2.1.1 生态文明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6-27页 |
2.1.2 环境效率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7-29页 |
2.2 相关理论回顾 | 第29-34页 |
2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9-30页 |
2.2.2 效率论 | 第30-31页 |
2.2.3 绿色发展理论 | 第31页 |
2.2.4 循环经济理论 | 第31-34页 |
第3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效率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 | 第34-40页 |
3.1 评价体系构建的政策要求和理论基础 | 第34-35页 |
3.1.1 政策要求 | 第34页 |
3.1.2 理论基础 | 第34-35页 |
3.2 环境效率改善的影响因素 | 第35-40页 |
3.2.1 环境效率与经济建设 | 第36-37页 |
3.2.2 环境效率与政治建设 | 第37页 |
3.2.3 环境效率与文化建设 | 第37-38页 |
3.2.4 环境效率与社会建设 | 第38-40页 |
第4章 重庆市生态环境变革历程 | 第40-48页 |
4.1 第一阶段(1949-1997) | 第40页 |
4.2 第二阶段(1998-2005) | 第40页 |
4.3 第三阶段(2006-2012) | 第40-42页 |
4.4 第四阶段(2013 年-至今) | 第42-48页 |
4.4.1 科学理念贯彻先行 | 第44页 |
4.4.2 顶层设计明向导航 | 第44-47页 |
4.4.3 政策举措次第展开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重庆市环境效率评价 | 第48-64页 |
5.1 基于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的重庆市环境效率静态评价 | 第48-58页 |
5.1.1 测度方法介绍 | 第48-50页 |
5.1.2 指标选取 | 第50-51页 |
5.1.3 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8页 |
5.2 基于Malmquist分析指数的重庆市环境效率动态评价 | 第58-64页 |
5.2.1 测度方法介绍 | 第58-60页 |
5.2.2 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60-64页 |
第6章 生态文明视角下重庆市环境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4-72页 |
6.1 Tobit模型 | 第64页 |
6.2 变量选取及说明 | 第64-67页 |
6.2.1 变量选取原则 | 第64-65页 |
6.2.2 自变量选择 | 第65-67页 |
6.3 回归结果及分析 | 第67-72页 |
6.3.1 回归结果 | 第68页 |
6.3.2 结果分析 | 第68-72页 |
第7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72-78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72页 |
7.2 政策建议 | 第72-76页 |
7.2.1 转变政府职能,规范市场机制 | 第73-74页 |
7.2.2 注重人才队伍建设,创新人才引进政策 | 第74页 |
7.2.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优化相关产业结构 | 第74-75页 |
7.2.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提高科技进步效率 | 第75-76页 |
7.2.5 提高相关责任主体的生态意识 | 第76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4页 |
附录 | 第84-86页 |
致谢 | 第86-88页 |
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