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城市雨水管网水动力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河网水动力模型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1 课题的研究目标 | 第13-14页 |
1.3.2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4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城市雨水排水系统与城市内涝 | 第16-19页 |
2.1 城市雨水排水系统 | 第16-17页 |
2.1.1 两级雨排系统的区别 | 第16-17页 |
2.1.2 两级雨排系统的联系 | 第17页 |
2.2 城市内涝 | 第17-18页 |
2.2.1 城市雨水排水过程与内涝产生机理 | 第17页 |
2.2.2 内涝防治措施 | 第17-1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3章 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数学模型 | 第19-35页 |
3.1 输入模型 | 第19-23页 |
3.1.1 降雨模型 | 第19-20页 |
3.1.2 产流模型 | 第20-22页 |
3.1.3 汇流模型 | 第22-23页 |
3.2 水动力模型 | 第23-31页 |
3.2.1 雨水管网水动力模型 | 第23-27页 |
3.2.2 河网水动力模型 | 第27-31页 |
3.3 耦合模型 | 第31-33页 |
3.3.1 耦合模型简化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3.2 耦合模型元素构建 | 第32页 |
3.3.3 耦合模型元素属性 | 第32-33页 |
3.3.4 耦合模型元素标识 | 第33页 |
3.4 模型计算工DHI MIKE | 第33-34页 |
3.4.1 雨水管网建模工MIKE URBAN | 第33-34页 |
3.4.2 河网建模工具——MIKE 11 | 第34页 |
3.4.3 耦合模型构建工具——MIKE FLOOD | 第34页 |
3.5 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4章 实例分析 | 第35-65页 |
4.1 模拟区域简介 | 第35页 |
4.2 区域雨水排水系统模型构建 | 第35-51页 |
4.2.1 一级雨水管网系统模型构建 | 第37-41页 |
4.2.3 河网模型构建 | 第41-47页 |
4.2.4 一级雨水管网与河网耦合模型构建 | 第47-48页 |
4.2.5 二级雨水管网系统模型构建 | 第48-51页 |
4.3 模型计算 | 第51-54页 |
4.3.1 降雨数据分析 | 第51-54页 |
4.3.2 地表产汇流计算 | 第54页 |
4.3.3 管网汇流计算 | 第54页 |
4.3.4 河网计算 | 第54页 |
4.4 结果分析 | 第54-58页 |
4.4.1 一级雨水管网与河网耦合模型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4.4.2 二级雨水管网模型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4.5 区域防涝 | 第58-64页 |
4.5.1 防涝措施拟定 | 第59-60页 |
4.5.2 防涝措施评估 | 第60-6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5页 |
展望 | 第65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