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微生物学论文

猪心肌组织中产辅酶Q10微生物的分离、鉴定及培养基优化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综述第13-29页
    1.1 辅酶Q_(10)简介第13-14页
    1.2 辅酶Q_(10)的理化性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辅酶Q_(10)的物理性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辅酶Q_(10)的化学性质第14-15页
    1.3 辅酶Q_(10)的生理功能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参与电子传递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抗氧化功能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阻止细胞凋亡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辅助线粒体膜质子梯度解偶联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增强免疫功能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6 其它生理功能第16-17页
    1.4 辅酶Q_(10)的应用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治疗糖尿病方面的应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在治疗肿瘤方面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治疗慢性肝炎方面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治疗乙型脑炎方面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方面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7 皮肤性疾病方面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8 食品及化妆品领域的应用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9 其它方面的应用第19页
    1.5 辅酶Q_(10)的制备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植物细胞培养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化学合成法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微生物发酵法第20-21页
    1.6 辅酶Q_(10)的提取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皂化提取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细胞破碎提取法第22-23页
    1.7 辅酶Q_(10)的纯化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柱层析法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超临界萃取法第23-24页
    1.8 辅酶Q_(10)的检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定性分析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定量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1.9 植物内生菌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9.1 内生菌的来源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9.2 内生菌的分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9.3 内生菌的价值第26页
    1.10 动物内生菌第26-27页
    1.11 心脏第27-28页
    1.12 论文选题背景、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8-29页
第二章 微生物的分离、纯化第29-35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及试剂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实验材料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仪器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药品第29-30页
    2.2 培养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高氏Ⅰ号培养基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马铃薯培养基(PDA)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通用培养基第31页
    2.3 样品的处理第31-32页
    2.4 菌株的培养及分离纯化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菌株的培养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32页
    2.5 结果与分析第32-33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3-35页
第三章 产辅酶Q_(10)微生物的筛选第35-45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及试剂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材料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仪器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实验药品第35-36页
    3.2 培养基第36页
    3.3 发酵菌株的制备第36页
    3.4 纯碱皂化提取分离法提取辅酶Q_(10)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皂化温度的确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皂化时间的确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萃取次数的确定第37-38页
    3.5 辅酶Q_(10)的鉴定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薄层层析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紫外分光光度法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第38页
    3.6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辅酶Q_(10)的含量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菌株中辅酶Q_(10)含量的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3.7 菌株的筛选第39页
    3.8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8.1 皂化温度的确定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8.2 皂化时间的确定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8.3 萃取次数的确定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8.4 定性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8.5 定量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3.9 本章小结第43-45页
第四章 菌株的鉴定及培养基优化第45-65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及药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材料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仪器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实验药品及试剂第45-46页
    4.2 形态学鉴定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菌落形态观察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显微观察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扫描电镜观察第47-48页
    4.3 生理生化鉴定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0 培养基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尿素酶实验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过氧化氢酶实验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V-P实验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葡萄糖氧化发酵实验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淀粉水解实验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糖发酵实验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明胶液化实验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硝酸盐还原实验第50-51页
    4.4 分子鉴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基因组的提取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DNA纯度检测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引物的选择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PCR扩增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5 扩增产物检测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6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第52页
    4.5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52-53页
    4.6 培养基的优化第53页
    4.7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3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菌落形态观察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显微观察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生理生化特性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分子鉴定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7.5 生长特性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7.6 培养基优化第58-62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62-65页
第五章 结果第65-67页
第六章 讨论第67-69页
    6.1 试验材料第67页
    6.2 皂化条件第67页
    6.3 展开剂第67-68页
    6.4 菌株鉴定第68页
    6.5 KOCURIA第68-69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69-71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69页
    7.2 问题与展望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5页
附录 1第75-77页
附录 2第77-79页
致谢第79-81页
作者简介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玉米9417雄穗形态学、生理学以及差异蛋白质研究
下一篇:杨凌土壤剖面中根瘤菌的分布和遗传多样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