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概论 | 第10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与思路 | 第12-13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FLAC基本原理及模拟其实现过程 | 第14-28页 |
2.1 FLAC基本原理 | 第14-19页 |
2.1.1 运动方程 | 第15页 |
2.1.2 本构方程 | 第15页 |
2.1.3 节点速度与位移的差分表达式 | 第15-16页 |
2.1.4 局部阻尼 | 第16页 |
2.1.5 计算时间步和节点质量 | 第16-17页 |
2.1.6 连续介质离散化 | 第17-18页 |
2.1.7 混合离散化 | 第18-19页 |
2.1.8 节点荷载 | 第19页 |
2.2 模仿FLAC程序的实现过程 | 第19-27页 |
2.2.1 本构方程 | 第19-23页 |
2.2.2 运动方程 | 第23-24页 |
2.2.3 边界条件 | 第24-25页 |
2.2.4 计算实例 | 第25-27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PFC2D基本原理及与FLAC2D通信 | 第28-36页 |
3.1 PFC2D基本原理 | 第28-34页 |
3.1.1 力-位移准则 | 第29-31页 |
3.1.2 运动方程 | 第31-32页 |
3.1.3 时间间隔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3.1.4 阻尼 | 第33-34页 |
3.1.5 接触模型 | 第34页 |
3.2 与FLAC2D通信 | 第34-3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离散-连续耦合程序的实现 | 第36-60页 |
4.1 交界面上的接触力 | 第36-38页 |
4.2 平均应力 | 第38-42页 |
4.3 微观参数与宏观参数 | 第42-47页 |
4.3.1 Contact-Bond模型的微观参数 | 第43页 |
4.3.2 初始化各向同性应力 | 第43-46页 |
4.3.3 生成模型及静力力学参数测定 | 第46页 |
4.3.4 岩土的动力特性 | 第46-47页 |
4.4 自定义PFC2D内核 | 第47-49页 |
4.5 程序执行过程 | 第49-50页 |
4.6 后处理 | 第50-54页 |
4.6.1 显示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6.2 连续单元信息显示 | 第51-52页 |
4.6.3 离散单元后处理扩展 | 第52-54页 |
4.7 算例分析 | 第54-57页 |
4.8 压力拱高度的测定 | 第57-58页 |
4.9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基于离散-连续耦合的数值模拟 | 第60-82页 |
5.1 模型及参数 | 第60-61页 |
5.2 自重应力场 | 第61页 |
5.3 隧道开挖后压力拱的形成过程 | 第61-68页 |
5.4 埋置深度对压力拱范围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5.5 微观参数对压力拱范围的影响 | 第69-74页 |
5.5.1 切向刚度对压力拱的影响 | 第69-71页 |
5.5.2 摩擦因子对压力拱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5.5.3 粘结强度对压力拱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5.6 地震作用下压力拱的研究 | 第74-80页 |
5.6.1 动力边界条件 | 第74-76页 |
5.6.2 地震波的输入 | 第76-77页 |
5.6.3 压力拱的变化 | 第77-80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80-8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2-84页 |
6.1 结论 | 第82-83页 |
6.2 展望 | 第83-84页 |
致谢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90页 |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