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贡献与不足 | 第13-14页 |
第二章 永续债会计属性区分的理论阐析 | 第14-26页 |
2.1 永续债概述 | 第14-15页 |
2.1.1 永续债的定义 | 第14页 |
2.1.2 永续债的特征 | 第14-15页 |
2.2 永续债的会计属性 | 第15-17页 |
2.2.1 金融负债属性 | 第15页 |
2.2.2 权益工具属性 | 第15页 |
2.2.3 永续债的会计属性的比较 | 第15-17页 |
2.3 永续债的会计属性区分的理论分析: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 | 第17-19页 |
2.3.1 基于窄口权益观的负债与权益区分 | 第17-18页 |
2.3.2 基于窄口义务观的负债与权益区分 | 第18页 |
2.3.3 理论辨析和初步结论 | 第18-19页 |
2.4 永续债的会计属性区分的准则规定分析:金融负债与权益工具 | 第19-26页 |
2.4.1 国际会计准则 | 第19-20页 |
2.4.2 美国会计准则 | 第20-22页 |
2.4.3 我国会计准则 | 第22-24页 |
2.4.4 准则比较与总结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永续债的会计属性区分的案例 | 第26-35页 |
3.1 案例简介 | 第26-30页 |
3.1.1 金融负债:武汉地铁永续债 | 第26-28页 |
3.1.2 权益工具:中国中铁永续债 | 第28-30页 |
3.2 永续债的会计属性区分的具体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.1 到期日 | 第30-31页 |
3.2.2 发行方是否自主决定利息支付 | 第31页 |
3.2.3 回购选择权 | 第31页 |
3.2.4 是否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 | 第31-32页 |
3.3 永续债会计属性的影响分析 | 第32-35页 |
3.3.1 基于税盾效应与稀释效果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3.2 基于资本结构的财务影响 | 第32-35页 |
第四章 永续债的会计属性区分中的问题与对策 | 第35-42页 |
4.1 实务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| 第35-38页 |
4.1.1 永续债融资的会计区分兼具债务和权益属性 | 第35-36页 |
4.1.2 发行动机影响会计属性的区分 | 第36页 |
4.1.3 永续债属性区分受发行条款的制约 | 第36-37页 |
4.1.4 惩罚机制不构成推定义务 | 第37-38页 |
4.2 区分会计属性困难的原因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2.1 金融工具的复杂多样 | 第38页 |
4.2.2 企业操纵利润等动机 | 第38-39页 |
4.2.3 会计准则法规的不完善 | 第39页 |
4.3 对策与建议 | 第39-42页 |
4.3.1 规范新型融资工具 | 第39-40页 |
4.3.2 重视人员培训、避免操纵行为 | 第40页 |
4.3.3 完善法规、改进区分标准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| 第42-43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42页 |
5.2 启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