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10-1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5-29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6页 |
1.2.1 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2 页岩气赋存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1.2.3 页岩气运移机理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2.4 泥页岩破裂的微观机理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2.5 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6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6-2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6-27页 |
1.3.2 研究目标 | 第27页 |
1.3.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7-28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8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地质概况 | 第29-57页 |
2.1 区域地质位置 | 第29页 |
2.2 地层发育特征 | 第29-38页 |
2.2.1 岩石地层单位 | 第29-31页 |
2.2.2 柴东地区石炭系露头剖面特征 | 第31-33页 |
2.2.3 取芯井石炭系地层剖面特征 | 第33-38页 |
2.3 沉积特征 | 第38-47页 |
2.3.1 岩石学特征 | 第38-40页 |
2.3.2 沉积相类型 | 第40-44页 |
2.3.3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其演化 | 第44-47页 |
2.4 泥页岩展布特征 | 第47-50页 |
2.4.1 泥页岩垂向分布特征 | 第47-49页 |
2.4.2 泥页岩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9-50页 |
2.5 泥页岩有机地化特征 | 第50-57页 |
2.5.1 泥页岩有机质丰度 | 第50-52页 |
2.5.2 有机质类型 | 第52-53页 |
2.5.3 有机质成熟度 | 第53-57页 |
第三章 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 | 第57-84页 |
3.1 柴东石炭系泥页岩有机岩石学特征与类型 | 第57-62页 |
3.1.1 富有机质泥页岩 | 第58-60页 |
3.1.2 粉砂质泥页岩 | 第60-61页 |
3.1.3 钙质泥页岩 | 第61页 |
3.1.4 碳质泥页岩 | 第61-62页 |
3.2 泥页岩孔隙类型的划分 | 第62-69页 |
3.2.1 有机质孔 | 第63-64页 |
3.2.2 粒间孔 | 第64-66页 |
3.2.3 粒内孔 | 第66-67页 |
3.2.4 泥页岩裂缝 | 第67-69页 |
3.3 柴东石炭系泥页岩孔隙结构定量表征 | 第69-79页 |
3.3.1 孔隙的比表面积和体积 | 第69-73页 |
3.3.2 孔隙大小分布 | 第73-76页 |
3.3.3 孔隙形态 | 第76-79页 |
3.4 控制泥页岩孔隙发育的因素 | 第79-84页 |
3.4.1 有机质 | 第79-80页 |
3.4.2 粘土矿物和石英 | 第80-84页 |
第四章 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对页岩气吸附的控制作用 | 第84-110页 |
4.1 页岩气吸附机理 | 第84-97页 |
4.1.1 吸附的定义 | 第84-85页 |
4.1.2 亚临界与超临界吸附理论 | 第85-90页 |
4.1.3 页岩气等温吸附实验 | 第90-91页 |
4.1.4 页岩气超临界吸附 | 第91-97页 |
4.2 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对吸附的影响 | 第97-110页 |
4.2.1 孔隙大小以及对其吸附势能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4.2.2 泥页岩吸附能力与微观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 | 第99-105页 |
4.2.3 泥页岩吸附能力与有机地化之间的关系 | 第105-110页 |
第五章 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对气体运移的影响 | 第110-132页 |
5.1 泥页岩微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运移方式 | 第110-119页 |
5.1.1 泥页岩微纳米孔隙中气体扩散类型及流动区域划分 | 第110-113页 |
5.1.2 泥页岩渗透率模型 | 第113-119页 |
5.2 泥页岩微纳米孔隙中气体的运移机理 | 第119-125页 |
5.2.1 稠密性气体的Enskog理论 | 第119-122页 |
5.2.2 影响气体运移的因素分析 | 第122-125页 |
5.3 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对其渗透率的影响 | 第125-132页 |
5.3.1 页岩渗透率实验 | 第125-127页 |
5.3.2 泥页岩渗透率特征 | 第127-129页 |
5.3.3 泥页岩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对渗透率的影响 | 第129-130页 |
5.3.4 泥页岩孔隙体积和孔径分布对渗透率的影响 | 第130-132页 |
第六章 泥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对其宏观破裂的控制作用 | 第132-151页 |
6.1 泥页岩中微裂隙的扩展机制 | 第132-136页 |
6.1.1 微裂隙的扩展演化类型 | 第132-133页 |
6.1.2 微裂隙的扩展条件 | 第133-135页 |
6.1.3 泥页岩宏观破裂的本构模型 | 第135-136页 |
6.2 样品制备和实验方法 | 第136-138页 |
6.2.1 样品的选取和制备 | 第136-137页 |
6.2.2 实验方法 | 第137-138页 |
6.3 泥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对其宏观破裂的控制作用 | 第138-151页 |
6.3.1 泥页岩的组构特征 | 第138-140页 |
6.3.2 泥页岩的宏观破裂特征 | 第140-145页 |
6.3.3 泥页岩破裂的微观分析 | 第145-148页 |
6.3.4 泥页岩宏观破裂的微观解释模式 | 第148-151页 |
结论及认识 | 第151-1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3-17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72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-17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