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9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1页 |
1.1 目的和意义 | 第14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6页 |
1.2.1 裂缝识别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2.2 裂缝预测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 主要工作量 | 第17-18页 |
1.5 主要成果 | 第18-21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21-27页 |
2.1 地质概况 | 第21-22页 |
2.2 地层特征 | 第22页 |
2.3 构造演化及主要造缝期分析 | 第22-27页 |
第三章 裂缝识别与统计 | 第27-54页 |
3.1 岩心裂缝识别 | 第27-29页 |
3.2 裂缝定向 | 第29-31页 |
3.2.1 岩层产状法定向 | 第29页 |
3.2.2 古地磁方法定向 | 第29-31页 |
3.3 裂缝参数的测量与统计 | 第31-43页 |
3.3.1 裂缝产状 | 第31-33页 |
3.3.2 裂缝发育的规模和密集程度 | 第33-36页 |
3.3.3 裂缝的密度 | 第36-42页 |
3.3.4 裂缝的力学性质 | 第42-43页 |
3.4 测井裂缝识别 | 第43-46页 |
3.5 非构造裂缝识别 | 第46-49页 |
3.5.1 溶蚀孔洞 | 第46-48页 |
3.5.2 成岩裂缝 | 第48-49页 |
3.6 裂缝充填规律 | 第49-54页 |
3.6.1 裂缝充填物类型 | 第49-50页 |
3.6.2 裂缝充填规律 | 第50-54页 |
第四章 裂缝参数与多期应力场关系研究 | 第54-68页 |
4.1 裂缝发育机理 | 第54-55页 |
4.1.1 张裂缝 | 第54页 |
4.1.2 剪切裂缝 | 第54-55页 |
4.2 岩石破裂准则优选 | 第55-57页 |
4.2.1 三向挤压应力状态下 | 第55-56页 |
4.2.2 拉张应力状态下 | 第56-57页 |
4.3 裂缝参数计算模型 | 第57-61页 |
4.3.1 三向挤压应力状态下地应力与裂缝密度、开度的关系 | 第58-59页 |
4.3.2 有张应力存在时地应力与裂缝密度、开度的关系 | 第59页 |
4.3.3 裂缝走向与倾角计算 | 第59-60页 |
4.3.4 裂缝孔隙度、渗透率计算模型 | 第60-61页 |
4.4 喜马拉雅期裂缝叠加计算模型 | 第61-67页 |
4.4.1 具有先存裂缝的岩石破裂机理 | 第61-63页 |
4.4.2 后期裂缝叠加 | 第63-67页 |
4.5 现今地应力场改造裂缝计算模型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岩石力学参数优选 | 第68-83页 |
5.1 三轴压缩实验 | 第68-71页 |
5.1.1 岩样的制备 | 第68-69页 |
5.1.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| 第69-70页 |
5.1.3 实验结果 | 第70-71页 |
5.2 岩石力学参数对裂缝发育程度影响 | 第71-76页 |
5.2.1 弹性模量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5.2.2 泊松比对裂缝发育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5.3 基于常规测井数据计算岩石力学参数 | 第76-80页 |
5.3.1 岩石动态力学参数计算 | 第76-79页 |
5.3.2 力学参数校正 | 第79-80页 |
5.4 富台潜山力学参数 | 第80-83页 |
第六章 应力场数值模拟 | 第83-101页 |
6.1 建立有限元模型 | 第83-86页 |
6.1.1 建立地质模型 | 第83-85页 |
6.1.2 建立有限元数值模型 | 第85-86页 |
6.2 造缝期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| 第86-92页 |
6.2.1 古应力方向确定 | 第86页 |
6.2.2 古应力大小确定 | 第86-88页 |
6.2.3 燕山期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| 第88-91页 |
6.2.4 喜马拉雅期地应力数值模拟 | 第91-92页 |
6.3 现今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| 第92-101页 |
6.3.1 现今地应力方向确定 | 第92-95页 |
6.3.2 现今地应力大小确定 | 第95-98页 |
6.3.3 富台潜山现今地应力场数值模拟 | 第98-101页 |
第七章 潜山裂缝数值模拟 | 第101-121页 |
7.1 燕山期裂缝造缝期参数数值模拟 | 第101-107页 |
7.1.1 燕山期裂缝线密度 | 第101页 |
7.1.2 燕山期裂缝造缝期开度 | 第101-102页 |
7.1.3 燕山期裂缝造缝期孔隙度 | 第102页 |
7.1.4 燕山期裂缝走向 | 第102-107页 |
7.2 喜马拉雅期裂缝参数数值模拟 | 第107-112页 |
7.2.1 喜马拉雅期应力场改造后燕山期裂缝开度 | 第107页 |
7.2.2 喜马拉雅期发育的裂缝线密度 | 第107页 |
7.2.3 喜马拉雅期发育的裂缝造缝期开度 | 第107页 |
7.2.4 喜马拉雅期发育的裂缝造缝期孔隙度 | 第107-112页 |
7.3 两期裂缝叠加后现今裂缝数值模拟 | 第112-121页 |
7.3.1 裂缝线密度 | 第112页 |
7.3.2 裂缝现今开度 | 第112-113页 |
7.3.3 裂缝现今孔隙度 | 第113页 |
7.3.4 裂缝现今渗透率 | 第113-121页 |
第八章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与验证 | 第121-129页 |
8.1 数值模拟裂缝参数与岩心观测、测井解释裂缝参数的对比 | 第121-124页 |
8.1.1 裂缝产状对比 | 第121-122页 |
8.1.2 裂缝线密度、开度对比 | 第122-123页 |
8.1.3 裂缝孔隙度对比 | 第123-124页 |
8.2 曲率法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| 第124-129页 |
8.2.1 构造主曲率计算方法 | 第125页 |
8.2.2 曲率法预测富台潜山裂缝 | 第125-129页 |
第九章 潜山储层发育模式 | 第129-139页 |
9.1 考虑充填后有效裂缝参数计算 | 第129-132页 |
9.1.1 有效裂缝参数计算方法 | 第129页 |
9.1.2 有效裂缝分布特征 | 第129-132页 |
9.2 不同级别裂缝分布规律 | 第132-135页 |
9.2.1 裂缝分级 | 第132-133页 |
9.2.2 不同级别裂缝分布特征 | 第133-135页 |
9.3 潜山裂缝演化 | 第135-137页 |
9.4 潜山储层发育模式 | 第137-139页 |
结论 | 第139-14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1-149页 |
附录 | 第149-154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54-156页 |
致谢 | 第156-15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