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创新点摘要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0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6-25页 |
1.2.1 次生孔隙溶蚀机理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2 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物质传输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1.2.3 储层矿物溶蚀规模及物性改造作用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5-2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和思路 | 第25-26页 |
1.3.2 实验测试技术和数值模拟方法 | 第26-28页 |
1.4 论文工作量 | 第28-29页 |
1.5 论文结构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| 第30-40页 |
2.1 东营凹陷胜坨地区地质概况 | 第30-34页 |
2.1.1 区域地理位置 | 第30-31页 |
2.1.2 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 | 第31-34页 |
2.2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地质概况 | 第34-40页 |
2.2.1 区域地理位置 | 第34-36页 |
2.2.2 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 | 第36-40页 |
第三章 储层中矿物选择性溶蚀和不均匀沉淀成岩组合现象 | 第40-56页 |
3.1 碎屑岩储层岩石学特征 | 第40-43页 |
3.1.1 储层岩相类型 | 第40-42页 |
3.1.2 储层岩石成分特征 | 第42-43页 |
3.2 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的成岩组合关系 | 第43-49页 |
3.2.1 长石矿物溶蚀特征 | 第43-45页 |
3.2.2 碳酸盐矿物沉淀-溶蚀特征 | 第45-47页 |
3.2.3 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成岩组合关系 | 第47-49页 |
3.3 长石溶蚀次生孔隙-粘土矿物-石英胶结物组合特征 | 第49-55页 |
3.3.1 东营凹陷北带储层自生石英和自生粘土矿物特征 | 第50-52页 |
3.3.2 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储层自生石英和自生粘土矿物特征 | 第52-53页 |
3.3.3 长石溶蚀次生孔隙-粘土矿物-石英胶结物组合特征 | 第53-5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胜坨地区和高柳地区储层成岩演化和成岩流体特征 | 第56-80页 |
4.1 胜坨地区储层成岩演化和成岩流体特征 | 第56-67页 |
4.1.1 储层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 | 第56-57页 |
4.1.2 成岩环境和成岩流体 | 第57-67页 |
4.2 高柳地区储层成岩演化和成岩流体特征 | 第67-78页 |
4.2.1 储层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序列 | 第67-68页 |
4.2.2 成岩环境和成岩流体 | 第68-7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蚀机理 | 第80-120页 |
5.1 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溶解作用数值模拟实验 | 第80-106页 |
5.1.1 长石-碳酸盐矿物-CO_2-H2O体系 | 第80-95页 |
5.1.2 长石-碳酸盐矿物-CH_3COOH-H2O体系 | 第95-106页 |
5.2 封闭体系中长石和碳酸盐矿物选择性溶蚀机理 | 第106-112页 |
5.2.1 成岩环境约束的数值模拟实验 | 第106-108页 |
5.2.2 有机质热演化溶蚀机理新认识——选择性溶蚀作用 | 第108-112页 |
5.3 开放体系中长石和碳酸盐矿物溶蚀机理 | 第112-115页 |
5.3.1 成岩环境约束的数值模拟实验 | 第112-114页 |
5.3.2 大气水CO_2+有机演化酸共同淋滤溶蚀机制 | 第114-115页 |
5.4 现有次生孔隙形成机理的重新认识 | 第115-118页 |
5.4.1 硅酸盐矿物逆风化生酸溶蚀机理 | 第115-117页 |
5.4.2 碳酸盐矿物倒退溶蚀机理 | 第117-11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8-120页 |
第六章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矿物溶蚀作用的物性响应 | 第120-155页 |
6.1 长石溶蚀-物质传输-次生矿物沉淀的数值模拟实验 | 第120-138页 |
6.1.1 化学反应和热动力学参数 | 第120-122页 |
6.1.2 多孔介质中物质传输作用 | 第122-126页 |
6.1.3 模型设计和模拟结果 | 第126-132页 |
6.1.4 传输作用控制因素分析 | 第132-138页 |
6.2 胜坨地区封闭体系中长石溶蚀作用的物性响应 | 第138-147页 |
6.2.1 长石溶解物质传输和次生矿物沉淀 | 第138-142页 |
6.2.2 长石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142-145页 |
6.2.3 封闭体系中长石溶蚀理论增孔量 | 第145页 |
6.2.4 封闭体系中长石溶蚀物质的分配模式 | 第145-147页 |
6.3 高柳地区开放体系中矿物溶蚀作用物性响应 | 第147-153页 |
6.3.1 长石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147-151页 |
6.3.2 碳酸盐胶结物溶解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| 第151-153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53-155页 |
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意义 | 第155-1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8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-17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76-179页 |
参加科研项目 | 第176-177页 |
发表学术论文 | 第177-178页 |
在审和在写学术论文 | 第178页 |
学术交流活动 | 第178-179页 |
获奖情况 | 第1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