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特种结构论文--抗震动结构、防灾结构论文--耐震、隔震、防爆结构论文

钢绞线锚入式装配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试验与理论研究

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3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1.2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现状第15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-22页
    1.3 预制装配框架结构的应用现状第22-26页
    1.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第26-28页
    1.5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28页
    1.6 论文组织结构第28-29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29-37页
第二章 新型预制装配框架梁柱节点试验设计第37-51页
    2.1 新型节点的提出第37-38页
    2.2 新型节点的耗能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2.3 节点设计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节点的设计原则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试件尺寸及配筋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材料的力学性能第41-42页
    2.4 试件的制作第42-44页
    2.5 试验目的第44-45页
    2.6 试验方法及加载装置第45-46页
    2.7 加载方法及程序第46-47页
    2.8 量测内容及仪表第47-50页
    2.9 本章小结第50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50-51页
第三章 新型预制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试验第51-87页
    3.1 试验现象第51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件XJ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试件PC1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试件PC2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试件PC3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试件PC4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节点的受力过程总结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节点最终的破坏形态第62页
    3.2 试验结果第62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梁端荷载-位移滞回曲线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梁端荷载-位移骨架曲线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强度和位移特征值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弯矩-梁端塑性铰区转角M-φ滞回曲线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钢筋应变分析第73-76页
    3.3 节点刚度、延性及耗能分析第76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刚度退化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延性分析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耗能分析第79-84页
    3.4 变形能力第84-85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85-86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86-87页
第四章 新型预制装配节点的恢复力模型研究第87-101页
    4.1 钢筋混凝土恢复力模型的分类第87页
    4.2 钢筋混凝土恢复力模型的建立第8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刚度退化三线型模型第87-9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钢筋混凝土构件恢复力曲线模型特征参数第90-9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恢复力模型的参数确定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骨架曲线的拟合第92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滞回规则第95-98页
    4.3 本章小结第98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98-101页
第五章 新型预制节点的受力机理及承载力分析第101-117页
    5.1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的受力特性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框架节点受力特性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梁柱节点的破坏形式第102-103页
    5.2 新型预制装配节点的破坏机理第103-106页
    5.3 新型节点受力分析第106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改进斜压场理论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改进斜压场理论的基本假定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MCFT理论简述第107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新型预制装配节点的计算模型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试验验证第113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113-114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114-117页
第六章 新型预制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第117-133页
    6.1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理论第117-12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ABAQUS混凝土材料本构关系第117-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滞回规则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屈服准则和流动法则第119-120页
    6.2 节点有限元模型建立第120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材料应力-应变曲线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单元选择及划分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边界条件及加载第124页
    6.3 计算结果分析第124-12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滞回曲线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骨架曲线第126-127页
    6.4 参数变化分析第127-130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轴压比第127-128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混凝土强度等级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附加钢筋直径第129-130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130-131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131-133页
第七章 新型预制装配节点的抗震设计研究第133-139页
    7.1 现行规范设计方法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1 研究对象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2 节点核心区剪力计算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3 节点防止斜压破坏的控制条件第133页
        7.1.4 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1.5 节点核心区构造要求第134页
    7.2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的设计方法第134-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设计原则第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研究对象第13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剪力计算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截面验算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抗剪强度第13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6 预制装配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核心区构造要求第137页
    7.3 本章小结第137页
    本章参考文献第137-139页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-141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139-140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140-141页
致谢第141-143页
作者简介第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气候突变的影响:预测意外》(第三、四章)翻译报告
下一篇:《对第二语言学习方法“不言”的理解》第三章翻译报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