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职生智慧内隐认知的实验研究--以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部分 绪论 | 第8-10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2 研究目的 | 第9页 |
3 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第2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 智慧的概念 | 第10-12页 |
1.1 “智慧”的词义解释 | 第10页 |
1.2 智慧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| 第10-12页 |
2 智慧的理论 | 第12-14页 |
2.1 埃里克森的智慧理论 | 第12页 |
2.2 新皮亚杰主义的智慧观 | 第12页 |
2.3 智慧的平衡理论 | 第12-13页 |
2.4 柏林智慧模式 | 第13页 |
2.5 智慧的德才兼备理论 | 第13-14页 |
3 智慧研究常用的方法 | 第14-17页 |
3.1 智慧者提名法 | 第14-15页 |
3.2 特征词等级评定 | 第15页 |
3.3 自传式叙述 | 第15页 |
3.4 测量法 | 第15-16页 |
3.5 内隐联想测验 | 第16-17页 |
第3部分 研究思路与方案 | 第17-19页 |
第4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19-33页 |
1 实验材料搜集 | 第19-22页 |
1.1 问卷收集 | 第19-20页 |
1.1.1 典型智慧者排序问卷 | 第19页 |
1.1.2 典型愚蠢者排序问卷编制 | 第19-20页 |
1.1.3 物慧/人慧特征典型性评价问卷的编制 | 第20页 |
1.2 施测对象与施测方式 | 第20页 |
1.3 数据处理 | 第20-21页 |
1.4 结果 | 第21-22页 |
2 提名智慧者/愚蠢者特征认知的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| 第22-26页 |
2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22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2.1 被试 | 第22页 |
2.2.2 测量工具 | 第22页 |
2.2.3 实验材料 | 第22-23页 |
2.2.4 实验程序 | 第23-24页 |
2.2.5 数据处理 | 第24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4-25页 |
2.3.1 智慧者特征认知的内隐效应 | 第24-25页 |
2.3.2 被试性别和专业对内隐效应的影响 | 第25页 |
2.4 讨论 | 第25-26页 |
3 人慧者/物慧者特征内隐联想测验 | 第26-30页 |
3.1 研究目的和假设 | 第26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26-28页 |
3.2.1 实验被试 | 第26页 |
3.2.2 测量工具 | 第26页 |
3.2.3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3.2.4 实验程序 | 第27-28页 |
3.2.5 数据处理 | 第28页 |
3.3 实验结果 | 第28-30页 |
3.3.1 人慧者/物慧者特征认知的内隐效应 | 第28-29页 |
3.3.2 被试性别和专业对内隐效应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4 讨论 | 第30页 |
4 总讨论 | 第30-31页 |
4.1 高职生对智慧本质特征的内隐认知 | 第30-31页 |
4.2 被试性别和专业对智慧内隐认知的影响 | 第31页 |
5 教学建议 | 第31-33页 |
第5部分 研究结论、不足与展望 | 第33-34页 |
1 研究结论 | 第33页 |
2 不足与展望 | 第33-34页 |
附录 | 第34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0页 |
致谢 | 第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