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精细定位
中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6页 |
1.1 杂种优势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 杂种优势的假说 | 第13-19页 |
1.2.1 显性假说 | 第13-14页 |
1.2.2 超显性假说 | 第14-15页 |
1.2.3 上位性效应假说 | 第15-16页 |
1.2.4 基因差异表达 | 第16-17页 |
1.2.5 等位基因的特异性表达 | 第17-18页 |
1.2.6 DNA甲基化假说 | 第18-19页 |
1.3 分离群体的简介 | 第19-21页 |
1.4 玉米穗部及穗部相关性状QTLs研究进展 | 第21-26页 |
第二章 引言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4页 |
3.1 材料 | 第28页 |
3.2 DNA提取 | 第28-29页 |
3.2.1 SLS法提取叶片DNA | 第28-29页 |
3.2.2 碱煮法提取胚乳DNA | 第29页 |
3.3 SSR反应程序 | 第29-32页 |
3.3.1 PCR的反应体系 | 第29页 |
3.3.2 PCR的反应程序 | 第29-30页 |
3.3.3 扩增产物的检测 | 第30-32页 |
3.4 交换单株的筛选与测验种的田间鉴定 | 第32页 |
3.5 数据处理 | 第32-33页 |
3.6 SSR分子标记数据收集 | 第33-34页 |
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2页 |
4.1 玉米穗粗杂种优势群体交换单株的筛选 | 第34-35页 |
4.2 玉米穗粗杂种优势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35-40页 |
4.3 多态性标记的筛选 | 第40-41页 |
4.4 重叠群分析 | 第41-42页 |
第五章 讨论 | 第42-44页 |
5.1 玉米穗粗杂种优势位点的精细定位 | 第42页 |
5.2 分离群体的选择 | 第42-43页 |
5.3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选择 | 第43页 |
5.4 进一步的工作计划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
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