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1 前言 | 第18-30页 |
1.1 研究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20-27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7-30页 |
1.3.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7-28页 |
1.3.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8-30页 |
2 高速铁路能力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与问题分析 | 第30-58页 |
2.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0-35页 |
2.1.1 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原则 | 第31页 |
2.1.2 基础设施类影响因素 | 第31-33页 |
2.1.3 运行图编制类影响因素 | 第33-35页 |
2.1.4 其它影响因素 | 第35页 |
2.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单因素影响函数的建立与计算方法研究 | 第35-47页 |
2.2.1 运输组织模式 | 第35-37页 |
2.2.2 停靠次数 | 第37-38页 |
2.2.3 停站时间 | 第38-39页 |
2.2.4 运行速度 | 第39-43页 |
2.2.5 运行图的铺画方式 | 第43-46页 |
2.2.6 基本要素对列车通过能力的交叉影响分析 | 第46-47页 |
2.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特点 | 第47-48页 |
2.4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| 第48-56页 |
2.4.1 传统计算法 | 第48-52页 |
2.4.2 数学建模法 | 第52-54页 |
2.4.3 计算机仿真法 | 第54-5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3 考虑乘客时空可达性的高铁通过能力优化建模 | 第58-78页 |
3.1 乘客时空可达性 | 第58-60页 |
3.1.1 时空可达性的定义 | 第58页 |
3.1.2 时空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| 第58-59页 |
3.1.3 时空可达性与时空网络 | 第59-60页 |
3.2 考虑乘客时空可达性的高铁通过能力优化模型构建 | 第60-64页 |
3.2.1 问题描述 | 第60页 |
3.2.2 集合与索引 | 第60-61页 |
3.2.3 参数设计 | 第61-62页 |
3.2.4 决策变量 | 第62页 |
3.2.5 目标函数 | 第62-63页 |
3.2.6 约束条件 | 第63-64页 |
3.3 考虑乘客时空可达性的高铁通过能力优化模型算法设计 | 第64-72页 |
3.3.1 算法比选 | 第64-65页 |
3.3.2 拉格朗日松弛算法的基本原理 | 第65-68页 |
3.3.3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高铁通过能力优化模型算法设计 | 第68-72页 |
3.4 算例分析—京沪高铁 | 第72-77页 |
3.4.1 基础数据 | 第72页 |
3.4.2 数据处理 | 第72-75页 |
3.4.3 结果分析 | 第75-7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4 考虑列车运行可靠度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优化 | 第78-92页 |
4.1 运输组织的一些假设 | 第79页 |
4.2 对乘客服务水平的函数定义 | 第79-80页 |
4.3 列车在通道上运行时间的约束与分析 | 第80-82页 |
4.3.1 区间的运行时间约束 | 第80-81页 |
4.3.2 区间运行时间与列车运行间隔时间分析 | 第81-82页 |
4.3.3 车站能力约束 | 第82页 |
4.4 铁路线路能力优化模型 | 第82-83页 |
4.4.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 | 第82页 |
4.4.2 乘客服务水平 | 第82-83页 |
4.5 系统可靠性 | 第83页 |
4.6 优化模型 | 第83-84页 |
4.7 模型分析与求解算法 | 第84-91页 |
4.7.1 模型分析与转化 | 第85页 |
4.7.2 求解多目标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的效用法 | 第85-86页 |
4.7.3 求解混合整数规划问题的分支定界法 | 第86-88页 |
4.7.4 算例分析—京沪线 | 第88-91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5 基于多智能体仿真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 | 第92-128页 |
5.1 数学解析计算法存在的不足 | 第92-93页 |
5.2 多智能体技术 | 第93-96页 |
5.2.1 多智能体的概念 | 第93-94页 |
5.2.2 体系结构 | 第94-96页 |
5.3 列车追踪运行过程仿真及参数 | 第96-102页 |
5.3.1 列车运行过程 | 第96页 |
5.3.2 准移动闭塞闭塞条件下列车追踪仿真模型 | 第96-102页 |
5.4 基于智能体的列车追踪仿真求解方法 | 第102-106页 |
5.4.1 基本思想 | 第102-103页 |
5.4.2 线路Agent | 第103-104页 |
5.4.3 车站Agent | 第104页 |
5.4.4 路网Agent | 第104页 |
5.4.5 列车Agent | 第104-105页 |
5.4.6 列车追踪算法框架 | 第105-106页 |
5.5 基于列车群仿真的高速铁路通过能力验算 | 第106-127页 |
5.5.1 NetLogo简介 | 第106-107页 |
5.5.2 仿真流程设计 | 第107-110页 |
5.5.3 监控指标 | 第110-111页 |
5.5.4 仿真参数 | 第111-112页 |
5.5.5 仿真试验 | 第112-127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27-128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6.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| 第128页 |
6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28-129页 |
6.3 待进一步研究问题 | 第129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38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38-14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