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36页 |
1.1 引言 | 第19-2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9-21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2-33页 |
1.2.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化学组成 | 第22-23页 |
1.2.2 植物个体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| 第23-28页 |
1.2.3 公园绿地生态系统对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| 第28-31页 |
1.2.4 公园绿地对于大气颗粒物的去除作用研究 | 第31-32页 |
1.2.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32-33页 |
1.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1.3.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| 第33页 |
1.3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3-34页 |
1.4 论文创新点 | 第34-35页 |
1.5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35-36页 |
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| 第36-47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36页 |
2.2 研究地情况 | 第36-38页 |
2.2.1 海淀公园 | 第36-37页 |
2.2.2 香山公园 | 第37页 |
2.2.3 天坛公园 | 第37-38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38-43页 |
2.3.1 植物个体滞尘测定 | 第38-41页 |
2.3.2 植物群落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小气候测定 | 第41页 |
2.3.3 绿地斑块大气颗粒物浓度测定 | 第41-42页 |
2.3.4 城市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和小气候测定 | 第42-43页 |
2.4 观测时间 | 第43-44页 |
2.5 具体指标测定方法 | 第44-45页 |
2.5.1 小气候测定 | 第44页 |
2.5.2 颗粒物浓度测定 | 第44页 |
2.5.3 空气负离子浓度测定 | 第44-45页 |
2.6 观测指标的评价 | 第45-46页 |
2.7 数据分析处理 | 第46-47页 |
第三章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常见植物滞尘能力分析 | 第47-80页 |
3.1 城市公园绿地不同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比较 | 第48-53页 |
3.1.1 15种常见乔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比较 | 第48-50页 |
3.1.2 15种常见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比较 | 第50-51页 |
3.1.3 8种常见地被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比较 | 第51-52页 |
3.1.4 3种常见观赏竹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比较 | 第52-53页 |
3.2 城市公园绿地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时间变化 | 第53-60页 |
3.2.1 不同滞尘周期植物单位叶面积累积滞尘量变化 | 第53-57页 |
3.2.2 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日变化 | 第57-60页 |
3.3 城市公园绿地植物单位叶面积滞尘量空间变化 | 第60-63页 |
3.3.1 植物单位叶面积累积滞尘量垂直空间变化 | 第61-62页 |
3.3.2 植物单位叶面积累积滞尘量水平空间变化 | 第62-63页 |
3.4 不同植物单叶间滞尘能力比较 | 第63-65页 |
3.5 不同植物单株间滞尘能力比较 | 第65-67页 |
3.6 不同种类植物综合滞尘能力评价 | 第67-69页 |
3.7 公园绿地内优势种植物叶片表面特征电镜试验分析 | 第69-78页 |
3.7.1 6种优势乔木植物叶片表面特征 | 第70-71页 |
3.7.2 6种优势灌木植物叶片表面特征 | 第71-72页 |
3.7.3 5种优势地被植物叶片表面特征 | 第72-73页 |
3.7.4 优势种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粒度分布 | 第73-75页 |
3.7.5 优势种植物叶片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比较 | 第75-76页 |
3.7.6 优势种植物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多重比较 | 第76-78页 |
3.8 小结 | 第78-80页 |
第四章 北京城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阻滞大气颗粒物能力分析 | 第80-99页 |
4.1 典型植物群落构成特征 | 第80-85页 |
4.1.1 供试植物群落基本情况 | 第80-83页 |
4.1.2 供试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| 第83-85页 |
4.2 植物群落内4种颗粒物季节变化情况分析 | 第85-88页 |
4.3 植物群落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阻滞效应分析 | 第88-96页 |
4.3.1 植物群落对TSP阻滞效应 | 第88-90页 |
4.3.2 植物群落对PM10阻滞效应 | 第90-91页 |
4.3.3 植物群落对PM2.5阻滞效应 | 第91-94页 |
4.3.4 植物群落对PM1.0阻滞效应 | 第94-96页 |
4.4 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对阻滞作用的影响 | 第96-97页 |
4.5 小结 | 第97-99页 |
第五章 城市公园内绿地斑块阻滞大气颗粒物能力分析 | 第99-136页 |
5.1 城市公园绿地典型绿地斑块基本情况 | 第100-102页 |
5.2 城市公园典型绿地斑块阻滞功能对比分析 | 第102-111页 |
5.2.1 城市公园绿地斑块不同季节颗粒物浓度比较 | 第102-109页 |
5.2.2 城市公园绿地斑块不同季节阻滞颗粒物能力比较 | 第109-111页 |
5.3 绿地斑块周围不同类型下垫面对其阻滞率的影响 | 第111-115页 |
5.4 城市公园典型绿地斑块内部距边缘不同距离对其阻滞率的影响 | 第115-122页 |
5.4.1 斑块内部距边缘不同距离的阻滞率日变化 | 第115-116页 |
5.4.2 斑块内部距边缘不同距离阻滞颗粒物情况分析 | 第116-120页 |
5.4.3 斑块内部距离边缘不同距离与阻滞率的关系 | 第120-122页 |
5.5 城市公园绿地斑块结构对其阻滞作用的影响 | 第122-133页 |
5.5.1 冬季斑块结构因子对其阻滞作用的影响 | 第122-127页 |
5.5.2 夏季斑块结构因子对其阻滞作用的影响 | 第127-133页 |
5.6 小结 | 第133-136页 |
第六章 城区-郊区梯度下城市公园绿地阻滞颗粒物能力的比较分析 | 第136-153页 |
6.1 3个不同梯度城市公园绿地样地的基本情况 | 第137-139页 |
6.2 不同城市公园绿地大气颗粒物浓度时间变化 | 第139-146页 |
6.2.1 城市公园颗粒物不同季节总体变化特征 | 第139-145页 |
6.2.2 城市公园颗粒物不同季节不同粒径颗粒物所占比例变化特征 | 第145-146页 |
6.3 城市公园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与环境因子关系 | 第146-149页 |
6.4 不同城市公园绿地阻滞不同粒径颗粒物情况分析 | 第149-150页 |
6.5 城市公园结构特征因子对大气颗粒物阻滞率的影响 | 第150-151页 |
6.6 小结 | 第151-153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53-161页 |
7.1 结论 | 第153-156页 |
7.2 讨论 | 第156-158页 |
7.3 建议 | 第158-160页 |
7.4 展望 | 第160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73页 |
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| 第173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