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1.1 食品安全与兽药残留 | 第9页 |
1.1.2 兽药残留原因与控制措施 | 第9-10页 |
1.2 β-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简介 | 第10-12页 |
1.2.1 β-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性质与结构 | 第10-11页 |
1.2.2 β-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的应用与危害 | 第11-12页 |
1.3 莱克多巴胺简介 | 第12-15页 |
1.3.1 莱克多巴胺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| 第12页 |
1.3.2 莱克多巴胺的作用机制 | 第12-13页 |
1.3.3 莱克多巴胺的应用 | 第13页 |
1.3.4 莱克多巴胺的危害 | 第13-14页 |
1.3.5 莱克多巴胺的检测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4 同位素标记化合物的应用 | 第15-18页 |
1.4.1 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5-16页 |
1.4.2 在毒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| 第16页 |
1.4.3 在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4.4 应用前景 | 第17-18页 |
1.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1.5.1 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5.2 本文研究任务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单氘标记莱克多巴胺的路线设计、合成及结构表征 | 第20-30页 |
2.1 已有合成路线简述 | 第20-23页 |
2.2 合成路线设计及选择 | 第23-25页 |
2.3 实验部分 | 第25-30页 |
2.3.1 实验所用化学试剂 | 第25-26页 |
2.3.2 实验仪器及其分析方法 | 第26页 |
2.3.3 实验步骤 | 第26-30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30-46页 |
3.1 莱克多巴胺合成路线一 | 第30-35页 |
3.1.1 (E)-4-(4-甲氧基苯基)丁-3-烯-2-酮(1)合成 | 第30-32页 |
3.1.2 4-(4-甲氧苯基)丁-2-酮(2)合成 | 第32-33页 |
3.1.3 4-(4-甲氧苯基)丁-2-醇(3)合成 | 第33页 |
3.1.4 4-(4-甲氧苯基)丁-2-基-甲基苯磺酸酯(4)合成 | 第33-34页 |
3.1.5 1-(4-甲氧基苯基)-2-((4-(4-甲氧基苯基)丁基)氨基)乙醇(5)合成 | 第34-35页 |
3.2 莱克多巴胺合成路线二 | 第35-39页 |
3.2.1 1-(3-叠氮基丁基)-4-甲氧基苯(7)合成 | 第35-36页 |
3.2.2 4-(4-甲氧苯基)丁-2-胺(8)合成 | 第36-37页 |
3.2.3 2-溴-1-(4-甲氧基苯基)乙-1-醇(9)合成 | 第37-38页 |
3.2.4 1-(4-甲氧基苯基)-2-((4-(4-甲氧基苯基)丁基)氨基)乙醇(5)台成 | 第38-39页 |
3.3 莱克多巴胺合成路线三 | 第39-42页 |
3.3.1 1-(4-甲氧基苯基)-2-((4-(4-甲氧苯基)丁-2-基)氨基)乙-1-酮(10)合成 | 第39-40页 |
3.3.2 1-(4-甲氧基苯基)-2-((4-(4-甲氧基苯基)丁基)氨基)乙醇(5)合成 | 第40-41页 |
3.3.3 4-(4-甲氧苯基)丁2-胺(8)合成 | 第41-42页 |
3.4 氘标记莱克多巴胺合成路线及结构表征 | 第42-46页 |
3.4.1 单氘代莱克多巴胺的核磁氢谱图 | 第43-44页 |
3.4.2 单氘代莱克多巴胺的高分辨质谱图 | 第44页 |
3.4.3 单氘代莱克多巴胺的液相色谱图 | 第44-46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成果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