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2页 |
1.1 苦荞及苦荞芽菜 | 第11-12页 |
1.2 苦荞芽菜的生产 | 第12-14页 |
1.2.1 苦荞种子的萌发 | 第12-13页 |
1.2.2 苦荞芽菜的培育 | 第13-14页 |
1.3 苦荞芽菜的营养及功能价值 | 第14-16页 |
1.3.1 基础营养物质 | 第14-15页 |
1.3.2 功能活性物质 | 第15-16页 |
1.4 苦荞芽菜相关食品 | 第16-18页 |
1.4.1 苦荞芽子叶茶 | 第16-17页 |
1.4.2 苦荞芽饮料 | 第17页 |
1.4.3 苦荞芽酿啤酒 | 第17-18页 |
1.4.4 苦荞芽粉制品 | 第18页 |
1.5 红曲霉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6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前景分析 | 第19-20页 |
1.7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温室沙培法培育苦荞芽菜的工艺研究 | 第22-34页 |
2.1 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22页 |
2.2 试验设计与方法 | 第22-26页 |
2.2.1 苦荞种子催芽方式的选择 | 第22-23页 |
2.2.2 苦荞种子播种基质的选择 | 第23-24页 |
2.2.3 沙培法中盖沙厚度的选择 | 第24页 |
2.2.4 苦荞培育温室条件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2.2.5 苦荞芽菜总黄酮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2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6-33页 |
2.3.1 苦荞种子催芽方法的确定 | 第26-27页 |
2.3.2 苦荞播种基质的确定 | 第27-29页 |
2.3.3 沙培法盖沙厚度的确定 | 第29-30页 |
2.3.4 温室培育条件的确定 | 第30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苦荞芽菜培育用无机盐营养配方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 | 第34-50页 |
3.1 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34-35页 |
3.2 试验设计与方法 | 第35-38页 |
3.2.1 沙培法培育苦荞芽菜的工艺流程和要点概述 | 第35页 |
3.2.2 大量元素无机盐配比优化 | 第35-36页 |
3.2.3 微量元素无机盐配比优化 | 第36-37页 |
3.2.4 苦荞芽菜生物量的测定 | 第37页 |
3.2.5 苦荞芽菜中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的测定 | 第37页 |
3.2.6 苦荞芽菜其他主要品质的测定 | 第37-38页 |
3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9页 |
3.3.1 大量元素无机盐对苦荞芽菜生长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.2 多种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的标准曲线 | 第39-41页 |
3.3.3 微量元素无机盐对苦荞芽菜中黄酮和酚酸类化合物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3.4 微量元素无机盐的正交优化试验 | 第43-45页 |
3.3.5 苦荞芽菜生物量品质分析 | 第45页 |
3.3.6 苦荞芽菜营养品质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3.7 苦荞芽菜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分析 | 第47-48页 |
3.3.8 苦荞芽菜中17种氨基酸的测定与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4章 红曲霉液态发酵苦荞芽饮料的研制 | 第50-66页 |
4.1 试验材料与设备 | 第50-51页 |
4.2 试验设计与方法 | 第51-56页 |
4.2.1 红曲霉菌种的培养 | 第51页 |
4.2.2 红曲霉发酵菌液的制备 | 第51页 |
4.2.3 红曲霉发酵苦荞芽饮料的工艺流程 | 第51-53页 |
4.2.4 红曲霉发酵苦荞芽工艺的优化 | 第53-54页 |
4.2.5 红曲色素总效价的测定 | 第54页 |
4.2.6 发酵饮料的感官评价指标 | 第54-55页 |
4.2.7 红曲发酵苦荞芽饮料配方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4.2.8 苦荞芽饮料杀菌工艺的确定 | 第56页 |
4.2.9 苦荞芽饮料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| 第56页 |
4.3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56-64页 |
4.3.1 红曲霉发酵苦荞芽工艺的单因素试验 | 第56-58页 |
4.3.2 响应面优化红曲霉液体发酵苦荞芽的工艺 | 第58-61页 |
4.3.3 红曲发酵苦荞芽饮料配方的确定 | 第61-63页 |
4.3.4 饮料杀菌条件的确定 | 第63-64页 |
4.3.5 饮料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| 第64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