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一 文献综述 | 第9-27页 |
| 1 前言 | 第9页 |
| 2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研究概况 | 第9-27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| 第9-11页 |
| ·自然突变 | 第9-10页 |
| ·人工诱变 | 第10-11页 |
| ·插入突变 | 第11页 |
| ·基因沉默突变 | 第11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| ·苗期叶色分类法 | 第11-12页 |
| ·其它分类法 | 第12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| 第12-13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 | 第13-15页 |
| ·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降解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| 第14页 |
| ·血红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突变 | 第14页 |
| ·与叶绿体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 | 第14-15页 |
| ·编码其它叶绿体蛋白的基因突变 | 第15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基因的定位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| ·基因定位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| ·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水稻遗传研究上的应用 | 第18-24页 |
| ·分子标记概述 | 第18页 |
| ·常见的分子标记 | 第18-22页 |
| ·分子标记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2-24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应用研究 | 第24-26页 |
| ·作为形态学标记性状 | 第24-25页 |
| ·作为优良种质资源 | 第25页 |
| ·在功能基因组学中的应用 | 第25-26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6-27页 |
| 二 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3页 |
| 1 实验材料 | 第27页 |
| ·植物材料 | 第27页 |
| ·SSR 标记 | 第27页 |
| 2 实验方法 | 第27-33页 |
| ·水稻叶色淡化突变体112 的农艺性状考察 | 第27-28页 |
| ·水稻叶色淡化突变体112 的遗传分析 | 第28页 |
| ·定位群体的构建 | 第28页 |
| ·水稻DNA 的提取 | 第28-29页 |
| ·SSR 分析 | 第29-33页 |
| ·PCR 扩增 | 第29-30页 |
| ·制胶 | 第30-31页 |
| ·电泳 | 第31页 |
| ·染色 | 第31-32页 |
| ·连锁分析及遗传作图 | 第32页 |
| ·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32-33页 |
| 三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0页 |
| 1 叶色淡化突变体 112 的性状 | 第33-34页 |
| ·叶色淡化突变体 112 的表型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| 第33-34页 |
| ·叶色淡化突变体 112 的遗传 | 第34页 |
| 2 dy(t)基因的定位 | 第34-40页 |
| ·dy(t)基因的初步定位 | 第34-37页 |
| ·dy(t)基因的精细定位 | 第37-40页 |
| 四 讨论 | 第40-43页 |
| 1.叶色淡化突变体 112 的研究意义及来源 | 第40页 |
| 2.叶色淡化突变基因 dy(t)的遗传机制 | 第40-41页 |
| 3.定位群体的构建 | 第41页 |
| 4.叶色淡化突变基因 dy(t)的基因定位 | 第41-43页 |
| 五 结论 | 第43-4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4-50页 |
| 附录 | 第50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