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4页 |
·直立穗型水稻研究进展 | 第11-15页 |
·水稻穗型的分类 | 第11-12页 |
·直立穗型对水稻的产量影响 | 第12-13页 |
·直立穗型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·直立穗型的遗传 | 第14页 |
·直立穗型基因的克隆 | 第14-15页 |
·水稻转基因育种的研究进展 | 第15-23页 |
·水稻转基因途径 | 第15-19页 |
·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遗传和表达 | 第19-20页 |
·转基因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·本研究主要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4-34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4-26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24页 |
·菌株及质粒 | 第24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24页 |
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·培养基(具体配置见附录Ⅱ)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6-34页 |
·质粒DNA 的提取、验证及转化 | 第26-27页 |
·农杆菌介导的籼稻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| 第27-29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29-31页 |
·T_1 代转基因植株遗传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T_1 代转基因植株的表达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转基因株系的表型分析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44页 |
·质粒pCAMBIA1300-DEP1 的鉴定 | 第34页 |
·培养基的种类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2,4-D 对愈伤组织出愈率的影响 | 第35页 |
·培养基中不同浓度的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愈伤组织继代次数对分化率的影响 | 第36页 |
·抑菌性抗生素浓度对转化筛选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农杆菌介导的转化优化体系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| 第37页 |
·T_0 代转基因植株中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37-39页 |
·T_0 代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 | 第37-38页 |
·T_0 代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 blot 分析 | 第38-39页 |
·T_1 代转基因植株的遗传和表达 | 第39-44页 |
·T_1 代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| 第39-40页 |
·T_1 代转基因植株外源基因的遗传分析 | 第40-41页 |
·T_1 代转基因植株外源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41-42页 |
·转基因水稻株系的表型改良及产量性状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44-47页 |
·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| 第44页 |
·愈伤组织的继代次数对分化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外源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的遗传与表达 | 第45-46页 |
·后续工作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4页 |
附录 I DEP1 基因表达载体结构图 | 第54-55页 |
附录Ⅱ 本研究所用基本培养基配方 | 第55-57页 |
附录Ⅲ 农杆菌介导水稻胚性愈伤组织转化获得再生植株 | 第57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