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、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大跨度空间结构状况 | 第10-11页 |
1.3 网架与支承结构协同工作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3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技术线形 | 第13-14页 |
1.5.1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3页 |
1.5.2 技术线性 | 第13-14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4-15页 |
2、基本理论与结构分析方法 | 第15-24页 |
2.1 网架结构概述 | 第15-18页 |
2.1.1 网架结构的特点 | 第15页 |
2.1.2 网架结构的基本形式及选型 | 第15-16页 |
2.1.3 网架结构一般设计原则 | 第16-18页 |
2.2 地震作用理论与地震分析计算方法 | 第18-23页 |
2.2.1 反应谱分析 | 第19-21页 |
2.2.2 时程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、屋盖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| 第24-39页 |
3.1 工程概况 | 第24-27页 |
3.1.1 支承结构框架梁柱截面及材料 | 第26页 |
3.1.2 网架杆件截面与材料 | 第26-27页 |
3.2 主馆屋盖网架结构计算模型 | 第27-29页 |
3.3 主馆网架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| 第29-38页 |
3.3.1 主馆网架的周期 | 第29-30页 |
3.3.2 主馆网架结构的振型 | 第30-34页 |
3.3.3 网架结构杆件的内力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、支承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| 第39-56页 |
4.1 支承结构计算模型(模型 3) | 第39-41页 |
4.1.1 网架等效刚度理论 | 第39-40页 |
4.1.2 支承结构计算模型 | 第40-41页 |
4.2 支承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| 第41-44页 |
4.2.1 支承结构模型的自振周期 | 第41-43页 |
4.2.2 支承结构的层剪力和层位移 | 第43页 |
4.2.3 支承结构的梁单元内力 | 第43-44页 |
4.3 支承结构的弹性时程分析 | 第44-55页 |
4.3.1 地震波选取 | 第44-46页 |
4.3.2 支承结构的层剪力分析 | 第46-50页 |
4.3.3 支承结构的层位移分析 | 第50-54页 |
4.3.4 支承结构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、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分析 | 第56-73页 |
5.1 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整体分析模型(模型 4) | 第56-57页 |
5.2 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体系的反应谱分析 | 第57-62页 |
5.2.1 振型及自振周期分析 | 第57-61页 |
5.2.2 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模型的层剪力和层位移 | 第61-62页 |
5.3 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整体模型弹性时程分析 | 第62-72页 |
5.3.1 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体系的层剪力分析 | 第62-67页 |
5.3.2 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体系的层位移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3.3 网架与下部支承结构整体模型的层间位移和层间位移角 | 第70-7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6、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4页 |
6.1 本文结论 | 第73页 |
6.2 展望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