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5-18页 |
1.2.1 国外研究动态 | 第15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6-18页 |
1.3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8-21页 |
1.3.1 主要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3 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审慎监管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理论概述 | 第21-32页 |
2.1 微观审慎监管的相关理论 | 第21-25页 |
2.1.1 微观审慎监管的提出背景 | 第21页 |
2.1.2 微观审慎监管的发展 | 第21-23页 |
2.1.3 微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 | 第23-25页 |
2.2 宏观审慎监管的相关理论 | 第25-28页 |
2.2.1 宏观审慎监管的提出背景 | 第25页 |
2.2.2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目标 | 第25-26页 |
2.2.3 宏观审慎监管的政策工具 | 第26-28页 |
2.3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相关理论 | 第28-32页 |
2.3.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提出背景 | 第28-29页 |
2.3.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本原理 | 第29页 |
2.3.3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指标体系 | 第29-32页 |
第3章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分析 | 第32-47页 |
3.1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实施情况 | 第32-41页 |
3.1.1 安全性指标 | 第33-37页 |
3.1.2 流动性指标 | 第37-39页 |
3.1.3 盈利性指标 | 第39-41页 |
3.2 协调监管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3.2.1 审慎监管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操作工具比较 | 第41-43页 |
3.2.2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新要求 | 第43-44页 |
3.3 现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存在的不足 | 第44-47页 |
3.3.1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| 第44-45页 |
3.3.2 缺乏有效的资本管理 | 第45页 |
3.3.3 缺乏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指标 | 第45页 |
3.3.4 缺乏分支机构指标的设计 | 第45-47页 |
第4章 基于协调监管的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的改进 | 第47-62页 |
4.1 基本设定的提出 | 第47页 |
4.2 原有理念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 | 第47-49页 |
4.2.1 目标函数 | 第47页 |
4.2.2 约束条件 | 第47-49页 |
4.3 新理念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线性规划模型 | 第49-51页 |
4.3.1 模型改进的基本思路 | 第49页 |
4.3.2 目标函数 | 第49页 |
4.3.3 约束条件 | 第49-51页 |
4.4 模型算例及对比分析 | 第51-62页 |
4.4.1 模型相关数据的设定 | 第51-52页 |
4.4.2 目标函数 | 第52-53页 |
4.4.3 约束条件 | 第53-55页 |
4.4.4 配置方案 | 第55-58页 |
4.4.5 对比与分析 | 第58-62页 |
第5章 完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建议 | 第62-66页 |
5.1 强化风险意识 | 第62页 |
5.2 完善资本管理 | 第62-63页 |
5.3 强化微观层面的精细化管理 | 第63-64页 |
5.3.1 完善经济资本计量模型 | 第63页 |
5.3.2 强化RAROC的激励约束作用 | 第63-64页 |
5.4 建立满足宏观审慎要求的管理机制 | 第64-66页 |
5.4.1 加强全行行为的一致性 | 第64页 |
5.4.2 建立动态化的管理体系 | 第64-65页 |
5.4.3 强化流动性管理 | 第65-66页 |
结论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71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