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绪论 | 第12-20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页 |
(一)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8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页 |
(三)研究述评 | 第17-18页 |
四、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| 第18-20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18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大学生家庭教育概述 | 第20-31页 |
一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页 |
(一)家庭教育的含义 | 第20页 |
(二)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含义 | 第20页 |
二、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 | 第20-22页 |
(一)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 | 第20-21页 |
(二)教育目的以成人教育为主 | 第21页 |
(三)教育内容偏向非智力因素 | 第21页 |
(四)教育方式具有跨时空性 | 第21-22页 |
(五)教育方法更加讲求科学性 | 第22页 |
三、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 | 第22-27页 |
(一)独立人格的培养 | 第22-23页 |
(二)个人实际生活能力的提高 | 第23页 |
(三)个体心理健康 | 第23-24页 |
(四)道德教育 | 第24-25页 |
(五)人际关系的和谐 | 第25页 |
(六)大学生挫折教育 | 第25-26页 |
(七)培育正确的恋爱观、婚姻观 | 第26页 |
(八)树立科学的就业择业观 | 第26-27页 |
四、大学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、学校教育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五、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| 第28-31页 |
(一)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| 第28-29页 |
(二)大学生家庭教育有助于缓解家庭教育矛盾 | 第29页 |
(三)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 | 第29-30页 |
(四)大学生家庭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| 第30-31页 |
第二章 大学生家庭教育状况调查与分析 | 第31-54页 |
一、调查问卷思路及样本特征 | 第31-32页 |
二、大学生家庭教育现状 | 第32-49页 |
(一)大学生眼中的家庭幸福度 | 第32-33页 |
(二)大学生与父母及亲人的交流及沟通 | 第33-36页 |
(三)大学生父母及亲人的教育方式 | 第36-42页 |
(四)大学生生活能力养成 | 第42-44页 |
(五)大学生的需要 | 第44-49页 |
(六)是否开设大学生家庭素质教育课程 | 第49页 |
三、个案分析 | 第49-54页 |
(一)案例陈述 | 第50-53页 |
(二)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三章 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| 第54-63页 |
一、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54-57页 |
(一)情感交流缺乏深度和广度 | 第54页 |
(二)教育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| 第54-55页 |
(三)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| 第55-56页 |
(四)教育方式不尽科学 | 第56页 |
(五)对子女期望过高 | 第56-57页 |
二、大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| 第57-63页 |
(一)家庭对大学生教育问题重视不够 | 第57页 |
(二)家长在知识、文化素养方面有欠缺 | 第57-58页 |
(三)由于生活工作压力,家长精力有限 | 第58页 |
(四)由于社会经验不足,家长难以对子女进行全方位指导 | 第58-59页 |
(五)受封建家长制影响,教育中缺乏对子女足够的尊重 | 第59-60页 |
(六)家庭、学校、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 | 第60页 |
(七)社会保障条件不足,指导不够 | 第60-61页 |
(八)子女主动适应、配合家庭教育方面有欠缺 | 第61-63页 |
第四章 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| 第63-73页 |
一、增强教育意识,养成科学教育观 | 第63-64页 |
二、不断加强学习,与子女共同成长 | 第64-65页 |
三、转变教育理念,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| 第65-67页 |
四、改变交流方式,优化亲子关系 | 第67-69页 |
五、拓宽沟通渠道,搭建家校合作平台 | 第69-70页 |
六、完善保障机制,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| 第70-71页 |
七、鼓励自我教育,密切同父母家庭的联系 | 第71-73页 |
结语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附录 | 第78-80页 |
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