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-23页 |
1.1.1 热舒适评价标准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1.2 国内外的自然通风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| 第18-21页 |
1.1.3 建筑自然通风潜力评估方法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3 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自然通风热舒适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25-36页 |
2.1 传统的热舒适模型简介 | 第25-26页 |
2.2 自然通风的热适应性模型 | 第26-27页 |
2.3 合肥地区自然通风的热中性温度及室内舒适温度统计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3.1 室外月平均温度统计 | 第27-28页 |
2.3.2 自然通风室内舒适温度限值统计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3.3 合肥地区室外月平均温度及自然通风室内舒适温度规律及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4 基于适应性模型的合肥地区自然通风室内热舒适区 | 第31-35页 |
2.4.1 典型气象年数据的选取 | 第31-32页 |
2.4.2 合肥地区自然通风的热中性温度及室内舒适温度限值 | 第32-34页 |
2.4.3 合肥地区基于适应性模型的自然通风舒适图 | 第34页 |
2.4.4 合肥地区室内舒适温度的选取 | 第34-3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三章 基于人体热舒度的合肥地区室外空气焓值规律及焓频值统计 | 第36-43页 |
3.1 建立室外空气焓值理论分析模型 | 第36-37页 |
3.1.1 标准年气象参数选取 | 第36页 |
3.1.2 建立焓值计算模型 | 第36-37页 |
3.2 合肥地区室外空气焓值分布规律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2.1 室外空气焓值计算 | 第37-38页 |
3.2.2 室外空气焓值分布规律 | 第38-39页 |
3.3 满足人体Ⅰ、Ⅱ级热舒适要求焓频值统计及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3.1 焓频法 | 第39页 |
3.3.2 统计焓频值分布特征 | 第39-4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基于热适应模型的合肥地区自然通风潜力分析—以办公建筑为例 | 第43-51页 |
4.1 自然通风应用潜力分析原理 | 第43-46页 |
4.1.1 建筑热平衡原理 | 第43页 |
4.1.2 室外空气温度范围的确定 | 第43-45页 |
4.1.3 最高焓湿量的确定 | 第45页 |
4.1.4 通风量计算 | 第45-46页 |
4.2 合肥地区自然通风潜力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2.1 建立自然通风潜力分析评估方法 | 第46页 |
4.2.2 自然通风有效性统计及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五章 基于DEST软件以合肥地区办公建筑为例进行自然通风节能潜力分析 | 第51-60页 |
5.1 DeST软件介绍 | 第51-53页 |
5.1.1 DeST软件简介 | 第51页 |
5.1.2 DeST软件特点 | 第51-52页 |
5.1.3 本次DEST模拟的主要计算模块结构 | 第52-53页 |
5.2 物理模型的建立 | 第53-56页 |
5.3 自然通风下焓频值模拟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3.1 焓频模拟结果分布特征 | 第56-57页 |
5.3.2 统计值与模拟值对比分析 | 第57页 |
5.4 办公建筑自然通风下能耗模拟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4.1 模拟分析模型的建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| 第57-58页 |
5.4.2 建筑能耗的数据分析 | 第58-59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0-62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0-61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致谢 | 第68-69页 |
个人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