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7页 |
0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9-11页 |
0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5页 |
0.3 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| 第15-17页 |
1 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理论 | 第17-21页 |
1.1 生态城市概述 | 第17-18页 |
1.1.1 生态城市的内涵 | 第17-18页 |
1.1.2 生态城市的特征 | 第18页 |
1.2 生态城市建设相关理论 | 第18-21页 |
1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2.2 循环经济理论 | 第19-20页 |
1.2.3 城市系统论 | 第20-21页 |
2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| 第21-31页 |
2.1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| 第21-24页 |
2.1.1 沈阳市基本概况 | 第21-22页 |
2.1.2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| 第22-23页 |
2.1.3 生态环境状况 | 第23-24页 |
2.2 沈阳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 | 第24-31页 |
2.2.1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条件分析 | 第24-27页 |
2.2.2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| 第27-31页 |
3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体系构建 | 第31-38页 |
3.1 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选取与确定 | 第31-33页 |
3.1.1 评价体系的确定原则 | 第31-32页 |
3.1.2 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| 第32-33页 |
3.2 生态城市指标标准的确定 | 第33-34页 |
3.3 各级指标权重以及指数的计算 | 第34-38页 |
3.3.1 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3.3.2 熵权法确定权重 | 第35-36页 |
3.3.3 各级指标指数的计算 | 第36-38页 |
4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实证分析 | 第38-49页 |
4.1 武汉、哈尔滨、沈阳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 | 第38-41页 |
4.1.1 案例城市的选取依据 | 第38页 |
4.1.2 武汉、哈尔滨、沈阳生态城市比较分析 | 第38-41页 |
4.2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评价分析 | 第41-49页 |
4.2.1 指标数据的整理及标准化 | 第41-43页 |
4.2.2 生态城市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43-45页 |
4.2.3 生态城市建设指数计算 | 第45-46页 |
4.2.4 生态城市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6-49页 |
5 沈阳生态城市建设对策和建议 | 第49-54页 |
5.1 经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| 第49-50页 |
5.1.1 发展循环经济 | 第49页 |
5.1.2 促进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,优化产业结构 | 第49-50页 |
5.1.3 推动科技创新,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| 第50页 |
5.2 社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| 第50-51页 |
5.2.1 增加教育投入,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| 第50-51页 |
5.2.2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| 第51页 |
5.2.3 进一步完善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职能 | 第51页 |
5.3 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| 第51-54页 |
5.3.1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| 第51-52页 |
5.3.2 增加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| 第52页 |
5.3.3 鼓励并倡导绿色消费 | 第52-53页 |
5.3.4 加强宣传,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