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铁路运输论文--车辆工程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车辆设计、计算论文

单轨车辆舒适性设计质量评价

摘要第1-4页
ABSTRACT第4-8页
第一章 绪论第8-15页
   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8-9页
   ·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3页
     ·乘用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 ·铁道车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·单轨车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13-15页
第二章 车体内部布置人机工程评价第15-58页
   ·车体内部布置的人机工程评价理论基础第15-21页
     ·车辆人机工程设计相关理论第15-19页
     ·姿势舒适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第19-21页
   ·跨座式单轨车辆车室CAD 建模第21-23页
   ·驾驶员对操控件手伸及分析第23-27页
     ·驾驶员人体模型的选取第23页
     ·驾驶员可达性分析第23-26页
     ·手伸及分析结果第26-27页
   ·驾驶员舒适性分析第27-36页
     ·人体坐姿舒适性条件第27页
     ·驾驶员舒适性人体模型选取第27页
     ·驾驶员正常驾驶坐姿下的舒适性分析第27-29页
     ·驾驶员操控驾驶舒适性分析第29-31页
     ·舒适性分析结果第31页
     ·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第31-33页
     ·坐姿舒适性模糊综合评价第33-35页
     ·软件编程第35-36页
   ·驾驶室座椅行程调节及调节后舒适性、可伸及性分析第36-42页
     ·座椅向右水平移动对主操控件舒适性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 ·座椅向左水平移动对主控件舒适性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座椅向前垂直移动对主控件舒适性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座椅向后垂直移动对主控件舒适性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·座椅行程调节后可伸及性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·驾驶员视野分析第42-52页
     ·视野分析人体模型的选取第43页
     ·前方视野分析第43-50页
     ·仪表板视野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·视野性分析结果第52页
   ·驾驶员对驾驶室司机台主控件操作力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·操作力分析选取的人体模型第52页
     ·对主控件最大操作力分析第52-54页
     ·操作力分析结果第54页
   ·客室内部乘客人体模型布置第54-55页
   ·乘客对吊环拉手及扶杆的可及性分析第55页
   ·乘客坐姿舒适性分析第55-56页
   ·乘客对吊环拉手操作力分析第56-58页
第三章 乘员热舒适性评价第58-74页
   ·热舒适性评价方法的理论基础第58-62页
     ·热舒适性评价体系第58-59页
     ·热舒适性评价方法第59-62页
   ·热舒适性计算模型的建立第62-69页
     ·计算区域的确定和简化第62-63页
     ·网格的生成第63-64页
     ·边界条件的确定第64-69页
   ·热舒适性评价第69-74页
     ·预期平均通感PMV第69-70页
     ·不舒适人员比例PPD第70-71页
     ·平均空气龄MAA第71-72页
     ·相对湿度RH第72-74页
第四章 乘坐舒适性评价第74-88页
   ·车辆运行振动舒适性评价理论基础第74-77页
     ·ISO2631 评价标准第75-77页
   ·单轨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第77-83页
     ·车辆结构分析及拓扑结构第77-78页
     ·几何和质量特征参数第78-79页
     ·力学元件模拟及特征参数第79-80页
     ·轨道模拟特征参数第80-82页
     ·单节车辆仿真模型第82-83页
   ·单轨车辆质心加速度仿真分析第83-84页
     ·弯道运行时质心加速度仿真第83-84页
     ·直道运行时质心加速度仿真第84页
   ·单轨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评价第84-88页
     ·参考点的选取与舒适性评价分析第84-87页
     ·乘坐舒适性分析结果第87-88页
第五章 总结与展望第88-90页
   ·全文综述第88-89页
   ·结论第89页
   ·展望第89-90页
致谢第90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94页
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4-95页
附录A第95-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振动荷载反分析
下一篇:危险品道路运输监控决策支持系统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