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桩基础概论 | 第11-17页 |
1.1.1 桩基础承载机理 | 第11-12页 |
1.1.2 载体桩的起源及发展 | 第12-17页 |
1.2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7页 |
1.3 模拟混凝土载体桩受力特性的实现方法 | 第17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混凝土载体桩单桩试验 | 第19-33页 |
2.1 工程概况 | 第19-22页 |
2.1.1 工程建设概况 | 第19页 |
2.1.2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9-22页 |
2.2 混凝土载体桩的试桩方案 | 第22-26页 |
2.2.1 混凝土载体桩的试桩依据 | 第25-26页 |
2.2.2 载体桩施工简图 | 第26页 |
2.3 混凝土载体桩竖向静载荷试验 | 第26-28页 |
2.4 载体桩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| 第28-31页 |
2.4.1 载体桩静载方案 | 第28页 |
2.4.2 载体桩静载试验结果 | 第28-29页 |
2.4.3 载体桩静载试验结果数据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混凝土载体桩的设计方法研究 | 第33-53页 |
3.1 研究方法概论 | 第33页 |
3.2 本章的主要工作内容 | 第33页 |
3.3 混凝土载体桩的载体体积的预估 | 第33-37页 |
3.3.1 混凝土载体桩的施工工艺及技术交底的主要内容 | 第33-34页 |
3.3.2 混凝土载体桩载体桩径的预估 | 第34页 |
3.3.3 数值分析方法的桩径估算 | 第34-37页 |
3.4 混凝土载体桩的单桩承载力预估 | 第37-44页 |
3.5 混凝土载体桩的最优桩距研究 | 第44-48页 |
3.6 混凝土载体桩的沉降计算 | 第48页 |
3.7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应按下式验算 | 第48-50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50-53页 |
第4章 基于ABAQUS数值模拟的混凝土载体桩受力特性研究 | 第53-89页 |
4.1 有限单元法概论 | 第53-54页 |
4.2 桩、土材料本构模型 | 第54-66页 |
4.2.1 应力状态描述 | 第55-56页 |
4.2.2 桩体材料本构模型 | 第56-57页 |
4.2.3 土体材料本构模型及强度理论 | 第57-58页 |
4.2.4 Mohr-Coulomb屈服准则 | 第58-62页 |
4.2.5 桩土界面接触模型 | 第62-63页 |
4.2.6 有限单元分析采用的类型 | 第63-66页 |
4.3 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66-68页 |
4.3.1 建模的基本思路 | 第67页 |
4.3.2 建模的主要问题 | 第67-68页 |
4.4 混凝土载体桩的承载受力研究 | 第68-69页 |
4.5 混凝土载体桩受力机理研究 | 第69-80页 |
4.5.1 分别建立模型 | 第69-75页 |
4.5.2 桩体位移研究 | 第75-80页 |
4.6 混凝土载体桩破坏模式研究 | 第80-87页 |
4.6.1 混凝土载体桩破坏模式研究现状 | 第81-82页 |
4.6.2 传统桩的破坏模式 | 第82页 |
4.6.3 载体桩复合地基的破坏模式研究 | 第82-84页 |
4.6.4 基于ABAQUS的载体桩桩破坏模拟研究 | 第84-87页 |
4.7 基于ORIGIN的公式拟合 | 第87-88页 |
4.8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9-91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89页 |
5.2 展望 | 第89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7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