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6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15页 |
1.1.1 政府部门缺少社会组织的产品相关信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社会组织对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接收不全 | 第13-14页 |
1.1.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对公众的信息不够透明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5-17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7-18页 |
1.2.3 国内外文献述评 | 第18-19页 |
1.3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1.3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| 第19-20页 |
1.3.2 社会组织 | 第20页 |
1.3.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23-25页 |
1.5.1 研究目的 | 第23页 |
1.5.2 研究意义 | 第23-25页 |
1.6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应然状态 | 第26-35页 |
2.1 研究理论基础 | 第26-29页 |
2.1.1 公共产品供应和生产可分离理论 | 第26-27页 |
2.1.2 委托——代理理论 | 第27页 |
2.1.3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7-29页 |
2.1.4 从理论推导出政府购买服务中信息对称的应然状态 | 第29页 |
2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应然角色定位 | 第29-31页 |
2.2.1 政府:公共服务购买的“提供者” | 第29-30页 |
2.2.2 社会组织:公共服务购买的“生产者” | 第30-31页 |
2.2.3 社会公众:公共服务购买的“消费者” | 第31页 |
2.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应然渠道状态 | 第31-32页 |
2.3.1 信息披露渠道统一 | 第31-32页 |
2.3.2 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| 第32页 |
2.4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应然主体行为 | 第32-35页 |
2.4.1 政府的应然行为状态 | 第32-33页 |
2.4.2 社会组织的应然行为状态 | 第33页 |
2.4.3 社会公众的应然行为状态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实然状态 | 第35-49页 |
3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状 | 第35-41页 |
3.1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发展现状 | 第35-38页 |
3.1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信息沟通现状 | 第38-41页 |
3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角色定位现状 | 第41-43页 |
3.2.1 政府的角色认知偏差 | 第41-42页 |
3.2.2 社会组织的角色认知模糊 | 第42页 |
3.2.3 社会公众的角色认知不清 | 第42-43页 |
3.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渠道现状 | 第43-45页 |
3.3.1 信息披露渠道不统一 | 第43-44页 |
3.3.2 地方政府信息披露各自为政 | 第44页 |
3.3.3 信息沟通渠道堵塞 | 第44-45页 |
3.3.4 政府对供应商信息的收集渠道狭窄 | 第45页 |
3.4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的主体行为现状 | 第45-49页 |
3.4.1 主体互动过程中的低度信任度 | 第45-46页 |
3.4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主体的逆向选择现象 | 第46-47页 |
3.4.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主体的道德风险现象 | 第47-49页 |
第四章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破解 | 第49-54页 |
4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中的不对称问题 | 第49-50页 |
4.1.1 参与者角色定位不准确 | 第49页 |
4.1.2 信息沟通渠道不统一,信息堵塞 | 第49-50页 |
4.1.3 主体间存在着信息隐藏行为 | 第50页 |
4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破解 | 第50-54页 |
4.2.1 以参与主体的互动为基点 | 第50-51页 |
4.2.2 研究分析框架:角色定位、信息渠道和行为动机 | 第51-52页 |
4.2.3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破解 | 第52-54页 |
第五章 通过信息参与者角色定位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| 第54-61页 |
5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参与者角色定位偏差的原因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1.1 价值观念陈旧 | 第54页 |
5.1.2 政府部门思想和能力的欠缺 | 第54-55页 |
5.1.3 社会组织的力量薄弱 | 第55-56页 |
5.1.4 公众的知情权意识薄弱 | 第56页 |
5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参与者角色的定位 | 第56-58页 |
5.2.1 加强主体角色认知的教育 | 第56-57页 |
5.2.2 政府要树立正确的购买服务观念 | 第57页 |
5.2.3 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 | 第57-58页 |
5.2.4 提高公众的权利意识 | 第58页 |
5.3 信息参与者角色定位方案的论证 | 第58-61页 |
5.3.1 符合公共产品供应和生产可分离理论的要求 | 第58-59页 |
5.3.2 符合公共服务的公共性的基本价值追求 | 第59页 |
5.3.3 从认知层面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| 第59-61页 |
第六章 通过信息沟通渠道的改善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| 第61-68页 |
6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渠道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61-63页 |
6.1.1 信息披露渠道的法律规定存在冲突 | 第61页 |
6.1.2 狭隘的地域主义 | 第61-62页 |
6.1.3 未能落实信息发布的执行标准 | 第62页 |
6.1.4 政府对信息获取的能力不足 | 第62-63页 |
6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信息沟通渠道的改善 | 第63-65页 |
6.2.1 营造健全的法律政策环境 | 第63页 |
6.2.2 统一政府购买活动信息披露的渠道 | 第63-64页 |
6.2.3 优化信息发布的执行管理 | 第64-65页 |
6.2.4 加强供应商信息收集工作,拓宽信息渠道 | 第65页 |
6.3 信息沟通渠道改善方案的论证 | 第65-68页 |
6.3.1 信息沟通渠道的改善,符合公开平等对话的公共性内涵 | 第65-66页 |
6.3.2 信息沟通渠道的改善,有助于信息的公开透明化 | 第66页 |
6.3.3 从客观环境层面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| 第66-68页 |
第七章 通过主体信息隐藏行为的矫正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| 第68-75页 |
7.1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购买中主体信息隐藏行为的成因分析 | 第68-70页 |
7.1.1 委托代理规范程度低 | 第68页 |
7.1.2 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到位 | 第68-69页 |
7.1.3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| 第69-70页 |
7.1.4 社会组织“经济人”特征及公众“搭便车”心理 | 第70页 |
7.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购买中主体信息隐藏行为的矫正 | 第70-73页 |
7.2.1 规范购买活动的委托代理 | 第70-71页 |
7.2.2 完善监督评估机制,提高监管效率 | 第71-72页 |
7.2.3 采取合理激励举措,保障信息传递 | 第72页 |
7.2.4 鼓励社会组织诚信行为,引导公众参与 | 第72-73页 |
7.3 主体信息隐藏行为矫正方案的论证 | 第73-75页 |
7.3.1 规避信息隐藏行为,符合公平正义的公共性内涵 | 第73-74页 |
7.3.2 规避信息隐藏行为,有助于构建平等的委托代理关系 | 第74页 |
7.3.3 从动机层面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| 第74-75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75-77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75-76页 |
8.2 研究展望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| 第82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