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| 第10-11页 |
1.2 管路泄漏方法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2.1 外部环境检测 | 第11-12页 |
1.2.2 管壁状况检测 | 第12页 |
1.2.3 管内流动状态检测 | 第12-15页 |
1.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5-18页 |
1.3.1 国外发展情况 | 第15-16页 |
1.3.2 国内发展情况 | 第16-18页 |
1.4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管路传输模型的建立及泄漏定位方法研究 | 第19-34页 |
2.1 管道传输模型的建立 | 第19-27页 |
2.1.1 管道的瞬变流动过程 | 第19-26页 |
2.1.2 管道传输模型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2.2 基于稳态模型的管路泄漏定位检测 | 第27-31页 |
2.2.1 基本假设 | 第27页 |
2.2.2 无高程差的稳态模型 | 第27页 |
2.2.3 有高程差的稳态模型 | 第27-28页 |
2.2.4 管道模型通式 | 第28页 |
2.2.5 模型的求解 | 第28-30页 |
2.2.6 泄漏检测 | 第30-31页 |
2.3 压力梯度法理论研究 | 第31-33页 |
2.3.1 原始压力梯度法简介 | 第31-32页 |
2.3.2 基于双传感器的压力梯度法 | 第32-3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基于当量长度法的管路附件及设备特性研究 | 第34-44页 |
3.1 当量长度法 | 第34-35页 |
3.2 弯管当量长度的实验研究 | 第35-40页 |
3.2.1 研究基础 | 第35-39页 |
3.2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39-40页 |
3.3 蝶阀启闭特性实验研究 | 第40-43页 |
3.3.1 研究基础 | 第40-42页 |
3.3.2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42-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船舶压载水系统泄漏定位实验与仿真研究 | 第44-81页 |
4.1 船舶压载水系统原理介绍 | 第44-45页 |
4.2 管路泄漏定位实验台的搭建 | 第45-51页 |
4.2.1 实验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原理 | 第45-48页 |
4.2.2 传感器的选型 | 第48-49页 |
4.2.3 离心泵的选型 | 第49页 |
4.2.4 数据采集卡的选型 | 第49-50页 |
4.2.5 实验台的搭建 | 第50-51页 |
4.3 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处理 | 第51-57页 |
4.3.1 噪音分离原理 | 第51-52页 |
4.3.2 连续小波变换 | 第52-53页 |
4.3.3 离散小波变换 | 第53-54页 |
4.3.4 信号的小波去噪 | 第54-55页 |
4.3.5 小波基的选取 | 第55-57页 |
4.4 基于压力梯度法的压载水泄漏定位实验研究 | 第57-66页 |
4.4.1 实验操作步骤 | 第57页 |
4.4.2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处理 | 第57-60页 |
4.4.3 管道传输模型的计算 | 第60-63页 |
4.4.4 基于压力梯度法的泄漏定位 | 第63-65页 |
4.4.5 误差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5 基于FLOWMASTER的仿真建模与泄漏定位研究 | 第66-79页 |
4.5.1 基于FLOWMASTER的直管路系统仿真建模 | 第67-70页 |
4.5.2 基于FLOWMASTER的实际系统管路建模 | 第70-73页 |
4.5.3 基于当量长度法管路泄漏定位研究 | 第73-7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9-81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1-83页 |
5.1 结论 | 第81-82页 |
5.2 展望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