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思想政治教育、德育论文

网络视阈下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.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6-17页
    1.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主要内容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1.4 研究创新之处第18-19页
第2章大学生自我认同概述第19-28页
    2.1 自我认同概述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自我认同的含义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自我认同的构成第21-23页
    2.2 大学生自我认同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含义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大学生自我认同认知特征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大学生自我认同行为特征第24页
    2.3 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概述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的含义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的内容第25页
    2.4 网络视阈下引导大学生自我认同的重要性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第27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网络视阈下大学生自我认同分析第28-35页
    3.1 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影响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积极作用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网络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消极作用第29-30页
    3.2 网络视阈下大学生自我认同主要表现方式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真实的自我表达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现实自我与社会认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理想自我与价值认同第32页
    3.3 网络视阈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基本要求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认知与行为的统一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角色定位与成长的统一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统一第3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4章网络视阈下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5-48页
    4.1 大学生认同情况调查第35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调查基本情况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调查结果分析第36-40页
    4.2 大学生自我认同存在的问题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之间关系的模糊认识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文化对个性的压抑与现代个性张扬的冲突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西方思潮对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冲击第41页
    4.3 网络视阈下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高校尚未形成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的教学体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结合网络的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教育者的网络教育能力有待提高第43-44页
    4.4 网络视阈下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网络信息化使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加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大学生自身内在认识存在差异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西方当代思潮的强烈冲击第4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5章网络视阈下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教育引导对策第48-59页
    5.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引导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49页
    5.2 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同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规避网络负面影响塑造自我角色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调整集体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在知行统一中重塑自我认同第51页
    5.3 提高教育者对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的素质与能力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培养高校教育者的核心竞争力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强化各个高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第53页
    5.4 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内化外化转变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建立校园实践基地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大学生自我认同能力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在社会与个人统一中承担社会责任第54-55页
    5.5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开通线上的网络心理咨询答疑系统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发挥大学生中的意见领袖作用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鼓励大学生建立参与自身的网络社群第56页
    5.6 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同教育的社会保障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社会舆论监督保障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正面引导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构建网络监督的法制体系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6.3 建立高校的网络监控机制第57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结论第59-60页
参考文献第60-63页
附录第63-65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5-66页
致谢第66页

论文共6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颜之推德育思想及对当代德育启示
下一篇:基于影像组学的乳腺癌病灶分割及预后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