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--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

县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研究--以桐庐县为例

致谢第4-6页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生态保护红线研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景观美学评价研究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页
    1.4 研究范围和内容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范围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20-22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技术路线第23-24页
第二章 研究区概述第24-30页
    2.1 区域概况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理位置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自然环境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社会经济第25-26页
    2.2 生态环境及保护情况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资源状况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环境质量状况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污染物排放状况第28-30页
第三章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综合评价第30-63页
    3.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构建原则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评价体系第31页
    3.2 基础数据及预处理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数据准备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预处理第32-34页
    3.3 生态环境评价第34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森林资源质量评价第34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水资源重要性评价第43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人类活动影响评价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第55-56页
    3.4 耕地资源评价第56-57页
    3.5 人文历史资源评价第57-58页
    3.6 景观美学评价第58-61页
        3.6.1 InVEST模型评价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6.2 景观美学评价结果第60-61页
    3.7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综合评价结果第61-63页
第四章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结果与评价第63-71页
    4.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第63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水资源保护红线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耕地资源保护红线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人文历史资源保护红线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景观美学保护红线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桐庐县生态保护红线第67-68页
    4.2 与《环境功能区划》比较第68-71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1-7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71-72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72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72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杭州市典型农业和工业区氯代POPs的残留、土气交换特征及健康风险研究
下一篇:印染废水处理系统中锑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处理工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