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致谢 | 第1-5页 |
| 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目次 | 第7-9页 |
| 1 引言 | 第9-19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9-13页 |
| ·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| 第13-15页 |
| ·理论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现实意义 | 第14-15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5-19页 |
| ·教育结构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 | 第15-16页 |
| ·教育—就业结构 | 第16-17页 |
| ·就业—产业结构 | 第17页 |
| ·教育—就业结构与就业—产业结构的双联动 | 第17-19页 |
| 2 教育结构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研究现状 | 第19-30页 |
| ·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研究 | 第19-21页 |
| ·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| 第21-23页 |
| ·教育结构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关系研究 | 第23-28页 |
| ·小结 | 第28-30页 |
| 3 教育结构、就业结构、产业结构关联的初步分析 | 第30-44页 |
| ·教育结构、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本关联 | 第30-32页 |
| ·教育与劳动力供给 | 第30页 |
| ·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需求 | 第30-31页 |
| ·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| 第31-32页 |
| ·教育结构、就业结构、产业结构关联体系分析 | 第32-40页 |
| ·教育结构的形成 | 第33-36页 |
| ·就业结构的确定 | 第36-39页 |
| ·产业结构的反馈 | 第39-40页 |
| ·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信息传递的时滞分析 | 第40-44页 |
| 4 双联动的机制分析 | 第44-65页 |
| ·双联动的两个作用层次 | 第44-57页 |
| ·第一层次互动分析 | 第44-52页 |
| ·第二层次互动分析 | 第52-57页 |
| ·双联动作用的着力点 | 第57-65页 |
| ·减少信息传递时滞 | 第57-61页 |
| ·改善体制性分割 | 第61-62页 |
| ·提高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| 第62-65页 |
| 5 缓解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:基于双联动的分析 | 第65-73页 |
| ·农民工与大学生就业现状 | 第65-68页 |
| ·对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的分析 | 第68-70页 |
| ·缓解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思路 | 第70-73页 |
| 6 总结与启示 | 第73-7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6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