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2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22-44页 |
第一节 选题背景 | 第22-25页 |
一、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使然 | 第22-23页 |
二、就业市场转变的必然要求 | 第23页 |
三、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 | 第23-24页 |
四、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挑战 | 第24-25页 |
第二节 选题意义 | 第25-28页 |
一、理论意义 | 第25-26页 |
二、现实意义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文献研究综述 | 第28-36页 |
一、国外研究成果 | 第28-31页 |
二、国内研究成果 | 第31-35页 |
三、简要评述 | 第35-36页 |
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36-42页 |
一、研究对象 | 第36-39页 |
二、研究思路 | 第39-40页 |
三、研究内容 | 第40-42页 |
四、研究方法 | 第42页 |
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| 第42-44页 |
一、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42-43页 |
二、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| 第43-44页 |
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思想史考察 | 第44-68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、恩格斯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44-49页 |
一、马克思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44-47页 |
二、恩格斯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47-49页 |
第二节 列宁、斯大林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49-54页 |
一、列宁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49-52页 |
二、斯大林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52-54页 |
第三节 中共中央历代领导人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54-64页 |
一、毛泽东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54-57页 |
二、邓小平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57-59页 |
三、江泽民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59-61页 |
四、胡锦涛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61-63页 |
五、习近平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辩证关系的论述 | 第63-64页 |
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64-68页 |
一、经济基础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| 第65-66页 |
二、高等职业教育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| 第66-68页 |
第三章 西方近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思想史考察 | 第68-90页 |
第一节 西方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| 第68-73页 |
一、西方高等职业教育萌芽时期(18世纪60年代以前) | 第68-69页 |
二、西方高等职业教育初步发展时期(18世纪60年代—20世纪50年代) | 第69-71页 |
三、西方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阶段(20世纪50年代—20世纪70年代) | 第71页 |
四、西方商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阶段(20世纪70年代至今) | 第71-73页 |
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家与德国历史学派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| 第73-79页 |
一、配第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| 第73-74页 |
二、斯密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| 第74-77页 |
三、李斯特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| 第77-79页 |
第三节 新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| 第79-82页 |
一、杰文斯等忽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| 第79-80页 |
二、马歇尔等重新发现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| 第80-82页 |
三、沃尔什等重视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| 第82页 |
第四节 西方当代经济学家关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| 第82-87页 |
一、舒尔茨等构建人力资本理论 | 第83-84页 |
二、斯宾塞等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质疑 | 第84-86页 |
三、布迪厄等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 | 第86-87页 |
第五节 西方职业教育经济思想的借鉴意义 | 第87-90页 |
第四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| 第90-144页 |
第一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| 第90-106页 |
一、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(1978年—1992年) | 第90-93页 |
二、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(1992年—2002年) | 第93-97页 |
三、经济深化发展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(2002年—2012年) | 第97-102页 |
四、经济新常态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(2012年至今) | 第102-106页 |
第二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| 第106-125页 |
一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 | 第106-110页 |
二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结构布局 | 第110-114页 |
三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 | 第114-125页 |
第三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| 第125-134页 |
一、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| 第125-126页 |
二、协整检验与ECM模型构建 | 第126-131页 |
三、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| 第131-133页 |
四、实证研究结论 | 第133-134页 |
第四节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| 第134-140页 |
一、经费投入不足 | 第135-136页 |
二、专业链与产业链脱节 | 第136页 |
三、人才培养“重理论,轻实践” | 第136-137页 |
四、师资队伍“重学历,轻能力” | 第137-139页 |
五、产学研合作不深入 | 第139-140页 |
第五节 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原因 | 第140-144页 |
一、政策机制不足 | 第140-141页 |
二、政府财力受限 | 第141-142页 |
三、社会观念制约 | 第142页 |
四、市场环境影响 | 第142-143页 |
五、高职自身定位 | 第143-144页 |
第五章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44-168页 |
第一节 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44-152页 |
一、经济增长的中高速 | 第145-147页 |
二、经济增长的优结构 | 第147-149页 |
三、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| 第149-152页 |
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52-156页 |
一、产业结构调整催生更多就业机会 | 第153-155页 |
二、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人才结构优化 | 第155-156页 |
第三节 新一轮科技革命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56-159页 |
一、科技实力的提升 | 第156-157页 |
二、新科技革命的出现 | 第157-158页 |
三、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| 第158-159页 |
第四节 人力资源变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59-162页 |
一、“人口红利”渐失倒逼“人才红利”的形成 | 第159-161页 |
二、“人力资源大国”向“人力资源强国”的战略转变 | 第161-162页 |
第五节 经济全球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62-168页 |
一、我国产业分工从价值链的底端向中高端转移 | 第163-165页 |
二、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趋势 | 第165-168页 |
第六章 发达国家(地区)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及其启示 | 第168-202页 |
第一节 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德国高等职业教育 | 第168-175页 |
一、完善的立法 | 第169-170页 |
二、先进的培养理念 | 第170-171页 |
三、“双元制”职教模式 | 第171-172页 |
四、合理的专业与课程结构 | 第172-173页 |
五、优秀的教师队伍 | 第173-174页 |
六、丰富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 | 第174-175页 |
第二节 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瑞士高等职业教育 | 第175-180页 |
一、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 | 第176-177页 |
二、以学徒制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| 第177-178页 |
三、建立国家资格框架 | 第178页 |
四、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| 第178-180页 |
第三节 与社区经济相耦合的美国高等职业教育 | 第180-183页 |
一、健全的法制 | 第180-181页 |
二、服务社区经济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置 | 第181-182页 |
三、多样化的办学主体与经费来源 | 第182页 |
四、完善的专兼师资队伍 | 第182-183页 |
第四节 以行业技能需求为驱力的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 | 第183-188页 |
一、终身教育理念与终身教育模式 | 第184页 |
二、以市场为导向的能力培养体系 | 第184-186页 |
三、完善的国家资格框架 | 第186-187页 |
四、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来源 | 第187-188页 |
第五节 以产学结合为为特征的日本高等职业教育 | 第188-192页 |
一、不断调整与修正的立法 | 第189页 |
二、充足的教育经费保证 | 第189-190页 |
三、先进的产学结合模式 | 第190-191页 |
四、突出实践的专业与课程设置 | 第191-192页 |
第六节 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的台湾高等职业教育 | 第192-195页 |
一、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| 第192页 |
二、与产业结构密切结合的高职变革路径 | 第192-193页 |
三、建教合作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| 第193-194页 |
四、实践化的课程设置与优秀的教师队伍 | 第194-195页 |
第七节 发达国家(地区)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联动发展的共同经验及其启示 | 第195-202页 |
一、通过立法促进并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| 第195-196页 |
二、社会高度认同与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| 第196-197页 |
三、强调校企合作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| 第197-198页 |
四、注重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结构调整相适应的职教变革 | 第198页 |
五、重视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建设 | 第198-200页 |
六、形成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与国家资格框架 | 第200-202页 |
第七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对策建议 | 第202-222页 |
第一节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新常态的适应性 | 第202-207页 |
一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要适应于经济新常态 | 第203-204页 |
二、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应耦和于经济新常态 | 第204-205页 |
三、社会人才观应内融于经济新常态 | 第205-207页 |
第二节 发挥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引导与规范作用 | 第207-211页 |
一、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| 第207-208页 |
二、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 | 第208-209页 |
三、合理与优化配置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| 第209-210页 |
四、塑造良好的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| 第210-211页 |
第三节 构建经济新常态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| 第211-213页 |
一、完善“双师型”教师制度 | 第211-212页 |
二、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| 第212-213页 |
三、引进企业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| 第213页 |
第四节 完善市场导向下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模式 | 第213-216页 |
一、合理设计“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”的人才培养方案 | 第213-214页 |
二、合理搭建“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”的培养运行平台 | 第214-215页 |
三、合理构建“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”的专业课程体系 | 第215-216页 |
第五节 建立多元化的办学主体与经费投入模式 | 第216-222页 |
一、继续加大并落实财政性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| 第217页 |
二、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 | 第217-218页 |
三、多管齐下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筹融资能力 | 第218-219页 |
四、通过探索股份制、混合所有制充实高等职业教育经费 | 第219-222页 |
结论 | 第222-226页 |
附录1 | 第226-228页 |
附录2 | 第228-23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8-25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252-254页 |
致谢 | 第254-2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