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科学研究工作论文

高校知识转移能力、企业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4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31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实践背景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理论背景第19-21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理论意义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实践意义第22-2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第23-2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6-31页
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1-67页
    2.1 知识转移研究述评第3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知识转移内涵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知识转移的本质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第36-43页
    2.2 校企知识转移研究述评第43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校企知识转移的内涵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校企知识转移相关研究第46-49页
    2.3 吸收能力研究述评第49-5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吸收能力的内涵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吸收能力与学习能力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吸收能力的相关研究第52-56页
    2.4 知识转移能力研究述评第56-6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知识转移能力的内涵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知识转移能力研究现状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知识转移能力未来研究方向第62-63页
    2.5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现有企业之间知识转移文献的发现与启示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现有校企之间知识转移文献的发现与启示第64-65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65-67页
第三章 基于案例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分析第67-91页
    3.1 概念界定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校企知识转移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企业吸收能力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知识转移绩效第68-69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第69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方法的选择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案例选择及知识转移背景介绍第70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数据收集、编码、分析第72-76页
    3.3 案例发现第76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企业吸收能力演化过程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演化过程分析第78-8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绩效演化过程分析第81-82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82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维度构成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、企业吸收能力及绩效的阶段特征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企业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8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对转移绩效的影响第88-89页
    3.5 理论模型构建第89-90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90-91页
第四章 研究假设第91-107页
    4.1 知识存量对企业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知识存量理论来源及定义第9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高校知识存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知识存量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2-93页
    4.2 学习能力对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3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学习能力的理论来源及定义第9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学习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第93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学习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4-95页
    4.3 表达能力对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表达能力的理论来源及定义第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表达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表达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6-97页
    4.4 沟通能力对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沟通能力的理论来源及定义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沟通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沟通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98-100页
    4.5 整合能力对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整合能力理论来源及定义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整合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整合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102页
    4.6 企业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第102-105页
    4.7 本章小结第105-107页
第五章 实证研究第107-131页
    5.1 研究设计第107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问卷设计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第109-112页
    5.2 变量测量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自变量测量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因变量测量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控制变量测量第114-115页
    5.3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效度检验第115-12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信度检验第120页
    5.4 实证分析第120-12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与企业吸收能力的关系第123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第125-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企业吸收能力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第127-128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28-131页
第六章 结果讨论与启示第131-151页
    6.1 高校转移能力的维度构成第131-132页
    6.2 高校转移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与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知识存量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分析第132-13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知识存量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3-13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知识存量对知识转移绩效辅助模型分析第134-135页
    6.3 学习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、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5-13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学习能力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分析第135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学习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5-136页
    6.4 表达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表达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分析第13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表达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7页
    6.5 沟通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7-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5.1 沟通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分析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6.5.2 沟通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8-139页
    6.6 高校整合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和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6.6.1 整合能力对企业吸收能力的影响分析第139页
        6.6.2 整合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39-141页
    6.7 企业吸收能力对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分析第141-142页
    6.8 高校知识转移能力组合选择与企业吸收能力第142-144页
    6.9 实践启示第144-148页
        6.9.1 对高校进行知识转移的启示第14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6.9.2 对企业进行知识转移的启示第146-147页
        6.9.3 对政府部门的启示第147-148页
    6.10 本章小结第148-151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51-161页
    7.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151-155页
    7.2 理论贡献第155-157页
    7.3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57-161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研究的局限性第157-158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未来展望第158-161页
参考文献第161-179页
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79-181页
致谢第181页

论文共1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液流循环电池成组传热强化及其整车集成热管理研究
下一篇: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