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30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8页 |
1.2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| 第18-26页 |
1.2.1 电动系统热管理 | 第18-22页 |
1.2.2 动力舱热管理分析方法 | 第22-23页 |
1.2.3 集成热管理及其高效节能技术 | 第23-26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6-30页 |
第2章 液流型电池成组结构设计及其基本性能实验 | 第30-50页 |
2.1 电池成组及液体换热结构设计 | 第30-32页 |
2.1.1 柱状电池模组 | 第30-31页 |
2.1.2 片状电池模组 | 第31-32页 |
2.2 实验系统及其方法 | 第32-35页 |
2.2.1 实验系统构成 | 第32-34页 |
2.2.2 实验方法 | 第34-35页 |
2.3 柱状电池模组基本性能实验分析 | 第35-42页 |
2.3.1 主要特性 | 第35-38页 |
2.3.2 主要影响特性 | 第38-42页 |
2.4 片状电池模组基本性能实验分析 | 第42-47页 |
2.4.1 主要特性 | 第42-44页 |
2.4.2 液流温控特性 | 第44-47页 |
2.4.3 流量影响特性 | 第47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7-50页 |
第3章 片状电池成组扁管束传热结构仿真拓展分析 | 第50-72页 |
3.1 模型建立 | 第50-56页 |
3.1.1 结构几何模型 | 第50-51页 |
3.1.2 模型网格化及其边界条件 | 第51-52页 |
3.1.3 工况及特征点确定 | 第52-53页 |
3.1.4 数学模型与方法 | 第53-54页 |
3.1.5 计算模型验证 | 第54-56页 |
3.2 基本特性计算分析 | 第56-61页 |
3.2.1 管束间换热对比 | 第56-57页 |
3.2.2 扁管间换热对比 | 第57-58页 |
3.2.3 石墨片高导热温均性作用分析 | 第58-61页 |
3.3 温控作用强化效能分析 | 第61-71页 |
3.3.1 基本恒温冷却 | 第61-63页 |
3.3.2 变温梯级冷却及其温段作用分析 | 第63-67页 |
3.3.3 变温梯级冷却时段作用分析 | 第67-7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4章 电池与电机热管理系统工作过程仿真分析 | 第72-104页 |
4.1 热管理系统构建 | 第72-73页 |
4.2 主要数学关系模型 | 第73-88页 |
4.2.1 电池热力模型 | 第73-74页 |
4.2.2 电机热力模型 | 第74页 |
4.2.3 动力性模型 | 第74-75页 |
4.2.4 电池传热模型 | 第75-78页 |
4.2.5 电机传热模型 | 第78-79页 |
4.2.6 散热器热流模型 | 第79-88页 |
4.3 模型实验验证 | 第88-92页 |
4.4 计算基本流程 | 第92-93页 |
4.5 热管理系统基本性能分析 | 第93-103页 |
4.5.1 主要行驶工况影响 | 第93-96页 |
4.5.2 初始温度影响 | 第96-97页 |
4.5.3 水泵与风扇影响作用 | 第97-99页 |
4.5.4 热泵辅助冷却作用 | 第99-102页 |
4.5.5 关于预热 | 第102-10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5章 基于动力舱 1D/3D集成热管理计算方法研究 | 第104-128页 |
5.1 动力舱几何结构模型 | 第104-113页 |
5.1.1 基本模型 | 第104-111页 |
5.1.2 3D计算控制方程及其方法 | 第111-113页 |
5.2 动力舱主要热力系统及其 1D关联算法 | 第113-124页 |
5.2.1 电池热管理系统 | 第113-114页 |
5.2.2 电机热管理系统 | 第114-115页 |
5.2.3 空调系统 | 第115-124页 |
5.3 1D/3D耦合算法及其计算流程 | 第124-12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6-128页 |
第6章 基于动力舱多热力系统热交互集成分析 | 第128-146页 |
6.1 基本构成及散热评价要素 | 第128-130页 |
6.1.1 动力舱多热力系统的一般组成 | 第128-129页 |
6.1.2 热力过程散热评价主要指标 | 第129-130页 |
6.2 动力舱基本热流过程及其交互分析 | 第130-144页 |
6.2.1 热流场基本形态 | 第130-132页 |
6.2.2 关于主要交互影响 | 第132-144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44-146页 |
第7章 电动汽车热能循环再利用及其蓄能作用探索 | 第146-162页 |
7.1 热能循环再利用热管理体系设计 | 第146-148页 |
7.2 相变蓄能及其快速热响应 | 第148-150页 |
7.2.1 基本结构 | 第148-149页 |
7.2.2 梯级组合 | 第149-150页 |
7.3 实验系统及方法 | 第150-152页 |
7.3.1 实验系统 | 第150-151页 |
7.3.2 实验方法 | 第151-152页 |
7.4 蓄放热基本性能分析 | 第152-161页 |
7.4.1 液流温度影响 | 第152-154页 |
7.4.2 相变融点影响 | 第154-156页 |
7.4.3 介质流量影响 | 第156-157页 |
7.4.4 多融点PCM梯级组合作用 | 第157-161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61-162页 |
第8章 总结和展望 | 第162-168页 |
8.1 总结 | 第162-165页 |
8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65-167页 |
8.3 展望 | 第167-1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8-180页 |
作者简介与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80-185页 |
致谢 | 第1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