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1-16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2页 |
二、选题的意义 | 第12页 |
三、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四、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五、研究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衡水市社会力量办国学教学现状 | 第16-29页 |
一、国学师资队伍的构成 | 第16-17页 |
(一) 能认同儿童读经学、国学的人 | 第16-17页 |
(二) 家长也可以是推广儿童读经的师资 | 第17页 |
(三) 热衷儿童国学教育的社会力量 | 第17页 |
二、教师国学教育的理念 | 第17-22页 |
(一) 教师对国学教学目标的理解 | 第17-19页 |
(二) 教师对国学教学地位的理解 | 第19-20页 |
(三) 国学教师理念的转变 | 第20-22页 |
三、国学教材的选择 | 第22-24页 |
(一) 考虑儿童的接受程度 | 第22-23页 |
(二) 加强人格品质的教材 | 第23页 |
(三) 强调立身处世的道理 | 第23-24页 |
四、国学教学的方法 | 第24-25页 |
(一) 以教师领读为主 | 第24页 |
(二) 活泼多元的读经方式 | 第24页 |
(三) 善用奖励 | 第24-25页 |
五、家长参与国学教学 | 第25-27页 |
(一) 家长认同国学教学的理念 | 第25-26页 |
(二) 家校配合更能促进儿童学习 | 第26页 |
(三) 尽量不引起家长的困扰 | 第26-27页 |
六、国学的教学评价 | 第27-29页 |
(一) 多用背诵的方式来评价 | 第27页 |
(二) 多强调过程性表现 | 第27-28页 |
(三) 多由教师、家长与学生的三方评价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衡水市社会力量办国学班教学的成效 | 第29-32页 |
一、读经搭配德育教学营造出尊重生命的态度 | 第30页 |
二、儿童的感知能力与身体形态的改变 | 第30-31页 |
三、语文能力得到提高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衡水市社会力量办国学班教学的特点 | 第32-35页 |
一、教师以兼职居多 | 第32-33页 |
二、教学用书多元 | 第33页 |
三、教学资源有限 | 第33-34页 |
四、缺乏独特的评价手段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提升衡水市社会力量办国学班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| 第35-40页 |
一、对国学教师的建议 | 第35-36页 |
(一) 强调德行的建立与陶冶 | 第35页 |
(二) 当做语文课补充教材 | 第35页 |
(三) 寻求相关读经资源协助 | 第35页 |
(四) 利用零碎时间国学教学 | 第35页 |
(五) 重视学习动机的引导 | 第35-36页 |
(六) 不追求短期读经的成效 | 第36页 |
二、对师资培育机构的建议 | 第36-37页 |
(一) 开展好儿童读经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| 第36页 |
(二) 举办儿童学国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 | 第36-37页 |
三、对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议 | 第37-38页 |
(一) 把学国学读经典列入小学语文补充教材或弹性课程 | 第37页 |
(二) 把儿童学国学读经典视为多元学习的一个环节 | 第37-38页 |
(三) 以政府职能部门身份举办儿童学国学的研习活动 | 第38页 |
四、对家长的建议 | 第38-40页 |
(一) 家长要提高对孩子学习国学认识 | 第38-39页 |
(二) 家长要培养孩子对国学的兴趣 | 第39页 |
(三) 为孩子学习国学创造良好环境 | 第39-40页 |
结论 | 第40-41页 |
注释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3页 |
附录 | 第43-44页 |
后记 | 第44-45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