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果树病虫害论文--浆果类病虫害论文--葡萄病虫害论文

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的机制研究

摘要第5-8页
ABSTRACT第8-10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-36页
    1.1 葡萄灰霉病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 1.2 灰霉菌的生活史和侵染特征第15-16页
    1.3 葡萄抗灰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筛选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植物抗灰霉病机理研究进展第17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植物与腐生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细胞表面结构对植物与灰霉菌互作效果的影响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的复杂调控网络第22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中的ROS和HR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中的代谢过程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6 植物与灰霉菌互作的转录组水平上的研究进展第30-32页
    1.5 葡萄与灰霉菌互作的研究进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葡萄与灰霉菌互作过程对结构组分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葡萄对灰霉菌的诱导抗性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葡萄与灰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第34页
    1.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4-36页
第二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水平鉴定第36-49页
    2.1 试验材料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病原菌材料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6-37页
    2.2 试验内容和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灰霉菌的分离鉴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最佳接种溶液和接种浓度的确定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接种试验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病情严重度的评价定级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灰霉菌侵染结果的微观统计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数据统计分析第38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38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最佳接种溶液和接种浓度的确定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病水平鉴定第40-48页
    2.4 讨论与小结第48-49页
第三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与灰霉菌互作的组织学研究第49-54页
    3.1 试验材料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植物和灰霉菌材料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49页
    3.2 试验内容和方法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接种试验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灰霉菌侵染过程的微观统计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SEM观察灰霉菌的侵染过程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数据统计分析第50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上灰霉病病情发展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上灰霉菌的生长发育第51-53页
    3.4 讨论与小结第53-54页
第四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抗灰霉菌的活性氧响应研究第54-66页
    4.1 试验材料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植物和灰霉菌材料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54-55页
    4.2 试验内容和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接种试验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H_2O_2组织化学染色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O~(2-)组织化学染色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DAB和NBT染色情况的微观统计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酶活性测定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数据统计分析第56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56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与灰霉菌互作时H_2O_2的积累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不同抗性葡萄与灰霉菌互作时的O~(2-)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受灰霉菌诱导后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第60-62页
    4.4 讨论与小结第62-66页
第五章 中国野生葡萄种质叶片与灰霉菌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第66-109页
    5.1 试验材料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植物和灰霉菌材料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66-67页
    5.2 试验内容和方法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接种试验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SEM观察灰霉菌的侵染过程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灰霉菌的侵染过程的宏观微观统计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RNA的提取制备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转录组文库构建及测序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比较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7 样本间关系的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8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类与富集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9 基因表达表达模式聚类分析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0 WGCNA分析第68-69页
    5.3 结果与分析第6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接种灰霉菌后的表现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RNA-Seq数据分析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模式的聚类第73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第77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相关生物学过程中重要响应基因的分析第85-9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7 本底表达差异分析第97-100页
    5.4 讨论与小结第100-10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差异表达基因随时间的变化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灰霉菌引发葡萄叶片中多种信号路径的响应第10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灰霉菌侵染早期引起抗病中国野生葡萄叶片结构的改变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灰霉菌引发葡萄叶片C/N代谢重组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灰霉菌导致感病葡萄叶片细胞稳态失衡和细胞衰老死亡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葡萄叶片基因的本底表达水平决定了其基础抗性水平第106-109页
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109-111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09-110页
    6.2 创新点第110-111页
参考文献第111-131页
附录第131-145页
缩略词第145-147页
致谢第147-148页
作者简介第148页

论文共14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蒙古族高中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研究
下一篇:辣椒热胁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及功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