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效纤维素酶菌种的筛选及菌群的构建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主要缩略词 | 第7-11页 |
前言 | 第11-13页 |
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页 |
2 论文理论依据 | 第11-12页 |
3 论文总体研究思路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25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2 秸秆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及组成 | 第14-16页 |
·秸秆纤维素的结构特点 | 第14页 |
·秸秆纤维素的组成 | 第14-16页 |
3 国内外秸秆利用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国外秸秆利用情况 | 第16页 |
·国内秸秆利用情况 | 第16-18页 |
4 秸秆作为饲料的处理方法 | 第18-20页 |
·物理处理法 | 第18页 |
·化学处理法 | 第18-19页 |
·生物处理 | 第19-20页 |
5 秸秆的微生物降解及产酶研究 | 第20-22页 |
·降解秸秆的微生物 | 第20页 |
·降解秸秆的酶类 | 第20-22页 |
6 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·纤维素降解菌的研究进展 | 第22页 |
·复合菌系降解秸秆的研究进展 | 第22-24页 |
7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试验研究 | 第25-56页 |
试验一 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及菌群构建 | 第25-33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·样品来源 | 第25页 |
·培养基 | 第25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25-26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2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2页 |
·纤维素降解菌的初筛 | 第27-29页 |
·纤维素降解菌的复筛 | 第29-30页 |
·纤维素降解菌拮抗性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纤维素降解菌群的构建 | 第31-32页 |
3 讨论 | 第32页 |
4 结论 | 第32-33页 |
试验二 纤维素降解菌群培养条件参数的优化 | 第33-3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
·试验菌群 | 第33页 |
·培养基 | 第33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33页 |
·纤维素降解菌群培养条件参数优化 | 第33-34页 |
·数据统计方法 | 第34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4-36页 |
3 讨论 | 第36-37页 |
4 结论 | 第37-38页 |
试验三 纤维素降解菌群对玉米秸秆降解效果的研究 | 第38-4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·试验菌群 | 第38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38页 |
·培养基 | 第38页 |
·试剂溶液配置 | 第38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38-39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39-40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0-42页 |
·玉米秸秆纤维素类物质的变化 | 第40-41页 |
·秸秆木质成分结构分析 | 第41-42页 |
3 讨论 | 第42-43页 |
4 结论 | 第43-44页 |
试验四 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的种属鉴定 | 第44-5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8页 |
·试验菌株 | 第44页 |
·培养基及试剂 | 第44页 |
·提取DNA相关试剂 | 第44-45页 |
·电泳相关溶液 | 第45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45页 |
·引物合成 | 第45-46页 |
·试验方法 | 第46-4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菌株形态鉴定 | 第48-49页 |
·扫描电镜个体形态观察 | 第49-50页 |
·菌种的分子鉴定 | 第50-54页 |
3 讨论 | 第54-55页 |
4 结论 | 第55-56页 |
第三章 论文结论、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| 第56-58页 |
1 论文结论 | 第56页 |
2 创新点 | 第56-57页 |
3 研究展望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2页 |
致谢 | 第62-6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3-64页 |
导师评阅表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