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(一) 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2页 |
| 1. 理论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2. 现实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(二) 研究的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1. 理论意义 | 第13页 |
| 2. 现实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| 1. 文献法 | 第14页 |
| 2. 计量经济学方法 | 第14页 |
| 3. 统计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| (四)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5-17页 |
| 1. 高校毕业生 | 第15页 |
| 2. 就业质量 | 第15-16页 |
| 3. 边际分析 | 第16-17页 |
| (五) 研究的理论依据 | 第17-20页 |
| 1. 指数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2. 外部性理论 | 第18-20页 |
| 二、研究综述 | 第20-37页 |
| (一) 国外经济发展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 | 第20-25页 |
| 1. 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就业质量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2. 从表征经济发展的某一因素出发研究就业质量问题 | 第21-22页 |
| 3. 从社会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就业质量问题 | 第22-23页 |
| 4. 对经济发展指标的研究 | 第23页 |
| 5. 以交叉学科的视角研究经济与就业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| 6. 高等教育与就业质量的关联性研究 | 第24-25页 |
| (二) 国内经济发展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综述 | 第25-35页 |
| 1. 经济发展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趋势综述 | 第25-30页 |
| 2. 经济发展与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内容综述 | 第30-35页 |
| (三) 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| 第35-37页 |
| 1. 已有研究的局限 | 第35-36页 |
| 2. 本文的着手点 | 第36页 |
| 3. 研究假设 | 第36-37页 |
| 三、经济发展情况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正外部性的分析框架 | 第37-48页 |
| (一) 作为经济发展表征的经济发展指数 | 第37-42页 |
| 1. 浙江省经济发展情况概述 | 第37-38页 |
| 2. 经济指标的来源与选取 | 第38-40页 |
| 3. 经济发展指数的构建 | 第40-42页 |
| (二) 关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外部性 | 第42-46页 |
| 1. 浙江省最近4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| 第42-43页 |
| 2. 就业质量指标的来源与处理 | 第43-45页 |
| 3. 就业质量表征值的测量结果 | 第45-46页 |
| (三) 外部性理论的迁移与测量方式 | 第46-48页 |
| 1. 外部性理论的迁移 | 第47-48页 |
| 2. 测量方式说明 | 第48页 |
| 四、经济发展指数序列与综合就业质量表征值的循环分析 | 第48-55页 |
| (一) 分析方式说明 | 第48-49页 |
| (二) 一号经济发展指数序列与综合就业质量表征值 | 第49-50页 |
| (三) 二号经济发展指数序列与综合就业质量表征值 | 第50-51页 |
| (四) 三号经济发展指数序列与综合就业质量表征值 | 第51-53页 |
| (五) 四号经济发展指数序列与综合就业质量表征值 | 第53-55页 |
| 五、经济发展情况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正外部性的激励与应用 | 第55-63页 |
| (一) 经济发展情况对毕业生就业质量正外部性的量化解析 | 第55-60页 |
| 1. 四个经济发展指数序列所对应的相关分析结果 | 第55-57页 |
| 2. 四个经济发展指数序列所对应的建模结果及其图解 | 第57-60页 |
| (二) 正外部性的激励与应用 | 第60-63页 |
| 1. 政府主要扮演“掌舵者”的同时也要适时“划桨” | 第60-61页 |
| 2. 高校要立足经济史情,形成以经济规律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长效机制 | 第61-62页 |
| 3. 结合地方特色,挖掘中小企业潜力 | 第62-6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3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