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1页 |
| Abstract | 第11-18页 |
| 前言 | 第18-20页 |
|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30页 |
| 1 石漠化治理与岩溶碳汇 | 第20-21页 |
| 2 石漠化治理与生态系统碳汇 | 第21-23页 |
| ·石漠化治理与林业碳汇 | 第21页 |
| ·石漠化治理与草地碳汇 | 第21-22页 |
| ·石漠化治理与土壤碳汇 | 第22-23页 |
| 3 研究进展与展望 | 第23-30页 |
| ·文献获取与论证 | 第23-25页 |
| ·研究阶段划分 | 第25-26页 |
| ·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| 第26-29页 |
| ·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| 第29-30页 |
| 二 研究设计 | 第30-41页 |
|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30-31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30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30页 |
| ·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 | 第30-31页 |
|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31-34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31-32页 |
| ·研究方法与实验方案 | 第32-34页 |
|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| 第34-41页 |
| ·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| 第34-35页 |
| ·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| 第35-41页 |
| 三 喀斯特地区岩溶碳汇和生态系统碳汇机理研究概述 | 第41-49页 |
| 1 喀斯特地区岩溶碳汇机理 | 第41-43页 |
| ·岩溶作用的控制因子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·石漠化状况对地下溶蚀速率及溶蚀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2 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碳汇机理 | 第43-49页 |
| ·经果林碳汇潜力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不同土壤深度经果林碳汇量变化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石漠化治理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分析 | 第45-47页 |
| ·植被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分析 | 第47-49页 |
| 四 增汇型石漠化治理生态修复耦合模式 | 第49-59页 |
|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| 第49-51页 |
|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 | 第51-52页 |
| ·潜在-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| 第51-52页 |
| ·中度-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 | 第52页 |
| 3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 | 第52-57页 |
| ·潜在-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| 第53-55页 |
| ·中度-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 | 第55-57页 |
|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 | 第57页 |
| ·潜在-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| 第57页 |
| ·中度-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| 第57页 |
|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五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碳汇效益评价 | 第59-71页 |
| 1 碳汇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9-64页 |
| ·监测评价方法 | 第59-62页 |
| ·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62-64页 |
| 2 碳汇效益评价 | 第64-71页 |
| ·不同生态修复模式生态系统碳汇效益评价 | 第64-67页 |
| ·不同生态修复模式地下溶蚀量变化评价 | 第67-69页 |
| ·碳汇经济效益的生态补偿效益评价 | 第69-71页 |
| 六 增汇型石漠化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 | 第71-75页 |
| 1 推广的适宜性分析 | 第71页 |
| 2 模式推广应用范围 | 第71-74页 |
| ·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混农林业复合经营模式推广范围分析 | 第73页 |
| ·关岭—贞丰花江示范区生态经济型模式推广范围分析 | 第73-74页 |
| 3 模式推广的保障措施 | 第74-75页 |
| ·技术措施 | 第74页 |
| ·参与式措施 | 第74页 |
| ·政策措施 | 第74-75页 |
| 七 结论与讨论 | 第75-7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9-83页 |
| 致谢 | 第83-8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| 第84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