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综述 | 第8-25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的来源和分类 | 第8-12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| 第8-9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的分类 | 第9-12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发生的分子机制 | 第12-18页 |
| ·叶绿素合成和降解过程中相关基因突变 | 第12-15页 |
| ·叶绿体分化与发育相关基因突变 | 第15-16页 |
| ·血红素合成和降解途径中的相关基因突变 | 第16-17页 |
| ·质-核信号传导途径的基因突变 | 第17-18页 |
| ·其他相关基因突变 | 第18页 |
| ·水稻叶色相关突变的遗传方式、基因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遗传方式 | 第18-19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基因定位 | 第19-20页 |
| ·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相关基因克隆 | 第20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的应用 | 第20-23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作为形态标记 | 第20-21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上的应用 | 第21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| ·叶色突变体其他方面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| ·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QTL定位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·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QTL定位分析研究进展 | 第23页 |
| ·高密度遗传图谱的应用 | 第23-24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M32生理学与细胞学形态分析 | 第25-33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25-27页 |
| ·突变体M32的获得 | 第25页 |
| ·水稻黄绿叶突变体M32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 | 第25页 |
| ·叶绿素含量测定 | 第25-26页 |
| ·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| 第26-2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0页 |
| ·突变体M32的表型特征及其主要的农艺性状 | 第27-28页 |
| ·突变体M32中叶绿素含量研究 | 第28-29页 |
| ·突变体与野生型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| 第29-30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30-33页 |
| ·突变体M32的表型研究 | 第30-31页 |
| ·突变体M32叶绿素含量及农艺性状的研究 | 第31页 |
| ·突变体M32叶绿体超微结构的研究 | 第31-33页 |
| 第三章 黄绿叶突变体M32的基因定位 | 第33-42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33-37页 |
| ·材料种植 | 第33页 |
| ·水稻黄绿叶突变体M32的遗传分析 | 第33页 |
| ·水稻叶片DNA的提取 | 第33-34页 |
| ·PCR扩增 | 第34-35页 |
| ·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| 第35-36页 |
| ·基因定位 | 第36-37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1页 |
| ·遗传分析 | 第37页 |
| ·M32基因的定位 | 第37-39页 |
| ·候选基因的预测 | 第39-41页 |
| ·小结与讨论 | 第41-42页 |
| 第四章 附加内容:水稻穗长和有效穗数的QTL定位分析 | 第42-49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3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42页 |
| ·田间种植与试验方法 | 第42页 |
| ·QTL分析 | 第42-43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43-47页 |
| ·双亲与RIL群体穗长和有效穗数的表型数据 | 第43-44页 |
| ·穗长和有效穗数性状的QTL分析 | 第44-47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47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| 致谢 | 第53-5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