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汽车工程论文--汽车结构部件论文--行走系统论文--车架论文

轿车副车架结构疲劳特性分析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第1章 绪论第8-15页
   ·课题的提出第8页
   ·副车架结构疲劳概述第8-10页
   ·国内外底盘结构疲劳问题的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·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2-14页
     ·本文中有限元法的应用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本文中虚拟试验场的应用第13-14页
   ·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内容第14-15页
第2章 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第15-27页
   ·Adams基本建模方法及理论第15-17页
     ·Adams/car建模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·Adams/car刚柔耦合建模基本理论第16-17页
   ·悬架基本结构第17-19页
     ·前悬架结构形式及特点第18-19页
     ·后悬架结构形式及特点第19页
   ·前悬总成模型的建立与调整第19-22页
     ·悬挂几何模板的建立第19-20页
     ·副车架模板的建立第20-21页
     ·横向稳定杆模板的建立第21页
     ·转向系统模板的建立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前悬总成模型载荷状态调整第22页
   ·后悬总成模型的建立与调整第22-23页
   ·前悬架模型刚度验证第23-26页
     ·K&C台架试验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结果对比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6-27页
第3章 副车架有限元模型第27-34页
   ·网格划分第27-29页
   ·工作文件路径第29-33页
     ·静力工况模型第30页
     ·模态计算及生成MNF第30-33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4章 副车架静载工况分析第34-45页
   ·仿真工况介绍第34-36页
   ·仿真工况载荷提取第36-39页
   ·仿真工况计算第39-43页
   ·静力工况结论第43-4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5章 副车架系统级疲劳仿真分析第45-63页
   ·系统级疲劳仿真第45-46页
   ·路面与轮胎第46-51页
     ·路面模型第46-50页
     ·轮胎模型第50-51页
   ·载荷谱第51-56页
     ·整车仿真第51-54页
     ·模态叠加因子第54-56页
   ·S-N曲线第56-58页
   ·影响因素第58页
   ·MSC.Fatigue仿真第58-59页
   ·仿真结果第59-62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6章 总结第63-65页
   ·总结第63-64页
   ·不足与展望第64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67页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67-68页
致谢第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汽车轮毂有限元分析及优化
下一篇: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充电均衡控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