森林资源储备对策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述 | 第12-17页 |
·国外关于资源储备的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2-15页 |
·国内关于资源储备的相关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外关于森林储备问题的研究 | 第17页 |
·评述 | 第17页 |
·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2 森林资源储备的理论分析 | 第20-33页 |
·相关概念 | 第20-22页 |
·森林资源 | 第20页 |
·资源储备 | 第20-21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 | 第21-22页 |
·相关概念辨析 | 第22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的实质 | 第22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的类型 | 第22-23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的内容 | 第23-24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的目标 | 第24-27页 |
·直接目标 | 第24页 |
·间接目标 | 第24-27页 |
·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2页 |
·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| 第27-29页 |
·物资储备理论 | 第29-31页 |
·循环经济理论 | 第31-3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3 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及其储备现状 | 第33-40页 |
·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 | 第33-34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现状 | 第34-36页 |
·森林资源的数量储备状况 | 第34-36页 |
·森林资源的质量储备状况 | 第36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9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主体相对单一 | 第36-37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总量不足 | 第37页 |
·现有储备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| 第37-38页 |
·储备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,结构不合理 | 第38-39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途径相对单一 | 第39页 |
·储备目标不明确 | 第3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4 森林资源储备的影响因素 | 第40-58页 |
·经济因素 | 第40-43页 |
·政府投资对森林资源储备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·市场失灵对森林资源储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政策因素 | 第43-45页 |
·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政策 | 第43页 |
·国家对林农从事林业生产补贴政策 | 第43页 |
·林业税费政策 | 第43-44页 |
·森林采伐政策 | 第44页 |
·林业工程政策 | 第44页 |
·森林保护政策 | 第44-45页 |
·森林经营政策 | 第45页 |
·制度与管理因素 | 第45-46页 |
·产权制度 | 第45-46页 |
·粗放型经营方式 | 第46页 |
·森林经理工作 | 第46页 |
·管理体制 | 第46页 |
·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| 第46-47页 |
·气候 | 第46-47页 |
·土壤 | 第47页 |
·地貌 | 第47页 |
·自然灾害与环境污染 | 第47页 |
·社会因素 | 第47-48页 |
·社会文明 | 第47-48页 |
·科学技术 | 第48页 |
·人口 | 第48页 |
·其他因素 | 第48-49页 |
·森林火灾 | 第48-49页 |
·森林病虫灾害 | 第49页 |
·各因素对森林资源储备影响程度的评价 | 第49-57页 |
·评价方法 | 第49-51页 |
·建立评价模型 | 第51-53页 |
·评价 | 第53-57页 |
·结论分析 | 第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森林资源储备的战略目标和对策 | 第58-65页 |
·森林资源储备的战略目标 | 第58页 |
·建立多元化的储备主体 | 第58页 |
·建立与完善森林资源储备制度 | 第58-60页 |
·建立森林资源储备基金制度 | 第59页 |
·建立森林资源储备的保险制度 | 第59-60页 |
·设立森林资源储备的奖励制度 | 第60页 |
·建立大型国有森工企业资源储备制度 | 第60页 |
·完善森林资源储备的税费政策 | 第60-61页 |
·将林业税费制度纳入公共财政体系 | 第60-61页 |
·完善育林基金的使用和监管 | 第61页 |
·明晰森林资源产权 | 第61页 |
·扩大森林资源储备的途径 | 第61-64页 |
·变革森林资源经济发展模式 | 第61-62页 |
·完善森林经理体系,进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| 第62页 |
·进行高标准的人工造林 | 第62-63页 |
·实施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 | 第63页 |
·进行低质低效林改造 | 第63页 |
·完善林业工程政策 | 第63-64页 |
·封山育林,促进森林资源天然更新 | 第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