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研究的目的 | 第10-11页 |
·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·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·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3-14页 |
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4-15页 |
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2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7-25页 |
·产权理论 | 第17-18页 |
·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| 第18-19页 |
·制度变迁理论 | 第19-22页 |
·委托代理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3-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与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的冲突分析 | 第25-35页 |
·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情况 | 第25-26页 |
·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动因 | 第25页 |
·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| 第25-26页 |
·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效果 | 第26页 |
·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对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需求分析 | 第26-28页 |
·林权改革后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的变化 | 第26-27页 |
·林权改革后不同主体对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需求 | 第27-28页 |
·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的供给状况 | 第28-31页 |
·国有森林资源现状 | 第28-30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机构职能 | 第30页 |
·国有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| 第30-31页 |
·国有森林资源管理的具体管理制度 | 第31页 |
·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与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均衡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需求与供给的经济学分析 | 第31-32页 |
·林权改革的需求与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供给的不均衡分析 | 第32-33页 |
·基于林权制度改革的国有森林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| 第33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4 基于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构想 | 第35-44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目标 | 第35-36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的总体目标 | 第35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的具体目标 | 第35-36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经济效益优先,兼顾生态效益原则 | 第36页 |
·产权明晰原则 | 第36-37页 |
·因地制宜原则 | 第37页 |
·勇于创新原则 | 第37页 |
·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及其职能 | 第37-38页 |
·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的确定依据 | 第37-38页 |
·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的具体划分及其职能 | 第38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体制 | 第38-41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| 第38-39页 |
·森林资源经营主体及其职能 | 第39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主体及其职能 | 第39-41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方式 | 第41-43页 |
·森林资源参与式管理内涵 | 第42页 |
·参与式管理与传统森林资源管理的比较 | 第42页 |
·参与式管理的运行机制 | 第42-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5 基于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运行的对策 | 第44-49页 |
·促进和规范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主体的转型 | 第44-45页 |
·确保林业局的顺利转型 | 第44页 |
·保障林区职工的合法权益 | 第44-45页 |
·有效实施森林资源参与式管理 | 第45-46页 |
·大力宣传参与式管理方式 | 第45页 |
·确保组织机构的有效运行 | 第45-46页 |
·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| 第46页 |
·加强与完善现有的法律与制度 | 第46-47页 |
·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有法必依 | 第46页 |
·完善森林资源管理的相关制度 | 第46-47页 |
·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 | 第4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结论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