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重点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| 第10-11页 |
目录 | 第11-15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5-29页 |
1. 问题的提出 | 第15-16页 |
2.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6-23页 |
·磷分布特征及面源输出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磷流失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7-20页 |
·磷释放方式及影响因子 | 第17页 |
·不同植被的水文功能及磷流失的影响因素研究 | 第17-19页 |
·土壤磷流失的研究方法的探究 | 第19-20页 |
·磷流失及控制研究中的新兴领域 | 第20-22页 |
·生态化学计量学 | 第20-21页 |
·群落恢复及生态阈值研究 | 第21页 |
·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研究 | 第21-22页 |
·磷控制削减技术开发研究 | 第22-23页 |
·植物吸收磷的状况研究 | 第22页 |
·植被功能恢复研发 | 第22-23页 |
·工程措施 | 第23页 |
3.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3-29页 |
·主要内容 | 第23-25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·研究区基本概况及研究方案 | 第26-29页 |
·研究区基本概况 | 第26-27页 |
·径流小区和监测断面布设 | 第27-28页 |
·研究方案 | 第28-29页 |
第二章 环境因子及植被分布特征研究 | 第29-69页 |
1. 样地自然状况及研究方法 | 第31-35页 |
·样地自然状况 | 第3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1-35页 |
·植物野外调查方法 | 第31-34页 |
·土壤肥力调查及分析方法 | 第34页 |
·植物组分分析方法 | 第34-35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35页 |
·植物群落在不同土壤肥力梯度上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| 第35页 |
·区域内群落结构与土壤肥力关系分析 | 第35页 |
·高磷区域常见优势植物元素计量特征分析 | 第35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66页 |
·区域植被总体特征 | 第35-41页 |
·植被区划及现状 | 第35-37页 |
·植物物种区系特征 | 第37-41页 |
·区域植物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 | 第41-47页 |
·区域内常见植物群落 | 第41-45页 |
·群落结构特征 | 第45-47页 |
·区域植被土壤肥力及高磷区域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 | 第47-58页 |
·植被土壤肥力分析 | 第47-58页 |
·高磷区域植被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| 第58页 |
·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| 第58-66页 |
·植物群落分布特征 | 第58-62页 |
·群落结构及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2-66页 |
3. 结论和讨论 | 第66-69页 |
第三章 富磷区磷空间分布及潜在流失量分析 | 第69-109页 |
1. 调查及研究方法 | 第70-73页 |
·研究点位布设 | 第70页 |
·磷总体空间分布土壤采样点布设 | 第70页 |
·典型区域磷季节性变化特征 | 第70页 |
·各不同植被土壤磷调查分析 | 第70页 |
·土壤采样及分析方法 | 第70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70-73页 |
·土壤磷及其它养分纵向分布特征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典型样地土壤磷及其它养分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| 第71页 |
·富磷区各类型土地土壤磷潜在流失量分析 | 第71-73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73-107页 |
·区域磷总体分布特征 | 第73-87页 |
·沿山体垂直海拔上土壤肥力及磷分布特征调查研究 | 第73-83页 |
·土壤磷剖面分布特征 | 第83-87页 |
·典型样地土壤磷分布特征 | 第87-99页 |
·各径流小区土壤肥力总体状况 | 第87-96页 |
·各径流小区土壤理化指标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 | 第96-99页 |
·区域土壤磷潜在流失量状况 | 第99-107页 |
·研究区不同土地面积统计 | 第99-101页 |
·土壤磷潜在流失量统计分析 | 第101-104页 |
·区域土壤磷流失的关键区域预测 | 第104-107页 |
3. 结论和讨论 | 第107-109页 |
第四章 雨季富磷区磷流失特征及影响因素 | 第109-134页 |
1. 断面及径流小区布设及研究方法 | 第110-111页 |
·断面及径流小区布设 | 第110页 |
·断面布设 | 第110页 |
·径流小区布设 | 第110页 |
·径流监测方法 | 第110-111页 |
·数据分析 | 第111页 |
·富磷区磷流失总体特征分析 | 第111页 |
·雨季径流小区径流产流量状况及磷流失特征分析 | 第111页 |
·径流及污染物输出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| 第111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111-132页 |
·富磷区降雨量及径流监测断面水质分析 | 第111-117页 |
·降雨量状况及水质 | 第111-112页 |
·监测断面水质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·磷流失形态、季节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14-117页 |
·典型样地径流产流状况及水质指标状况 | 第117-126页 |
·不同径流小区产流状况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·径流小区产流水质特征分析 | 第118-124页 |
·不同径流小区磷流失特征分析 | 第124-126页 |
·磷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26-132页 |
·各径流小区植物群落特征 | 第126-128页 |
·径流小区产流量及污染物输出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28-132页 |
3. 结论和讨论 | 第132-134页 |
第五章 控磷植被恢复及构建技术研究 | 第134-151页 |
1. 研究方法 | 第135-136页 |
·数据获取 | 第135-136页 |
·数据分析方法 | 第136页 |
·典型立地有效控磷植被特征分析方法 | 第136页 |
·控磷有效植物群落恢复及构建关键因子分析方法 | 第136页 |
2. 结果与分析 | 第136-148页 |
·富磷区关键区域雨季年均径流系数分析 | 第136-137页 |
·富磷区关键区域土壤肥力及自然发育进程分析 | 第137-143页 |
·富磷区关键区域植被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| 第143-144页 |
·富磷区控磷有效植物群落恢复关键因子分析 | 第144-148页 |
·植被自然演替预测分析 | 第144-146页 |
·控磷植被人工恢复理论技术分析 | 第146-148页 |
3. 结论和讨论 | 第148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59页 |
附表 | 第159-167页 |
附图 | 第167-170页 |
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| 第170-172页 |
致谢 | 第1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