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11页 |
主要符号对照表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41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3-16页 |
·重要概念界定 | 第16-21页 |
·城市历史景观 | 第16-18页 |
·城市遗产 | 第18页 |
·周边环境 | 第18-19页 |
·三个概念的重要意义 | 第19-21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21-34页 |
·基础研究 | 第21-25页 |
·理论研究 | 第25-29页 |
·实践研究 | 第29-34页 |
·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| 第34-38页 |
·研究目的 | 第34-36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6-38页 |
·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| 第38-39页 |
·论文创新点 | 第39-41页 |
第2章 锚固-层积理论 | 第41-79页 |
·锚固-层积理论的认识论基础 | 第41-43页 |
·第三种类型学 | 第41-42页 |
·阐释人类学 | 第42-43页 |
·城市研究中“地标-基质”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| 第43-53页 |
·凯文·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| 第44-46页 |
·阿尔多·罗西的类似性城市理论 | 第46-49页 |
·韦恩奥图与唐洛干的城市触媒理论 | 第49-51页 |
·其他的一些早期理论与设计实践 | 第51-52页 |
·小结 | 第52-53页 |
·锚固-层积模型的整体框架搭建 | 第53-77页 |
·提出锚固-层积模型 | 第53-55页 |
·锚固-层积效应的双向性 | 第55-63页 |
·单个城市锚固点与层积化空间的相互作用范围 | 第63-76页 |
·由多个城市锚固点所锚固的城市历史景观 | 第76-77页 |
·本章小结与“城市历史景观”的再定义 | 第77-79页 |
第3章 城市锚固点:一些文化遗产 | 第79-116页 |
·文化遗产的认知扩展历程 | 第79-96页 |
·文化遗产认知的空间扩展:从“金石学”到“城市遗产” | 第79-86页 |
·文化遗产认知的时间扩展:从“古物”到“现代遗产” | 第86-90页 |
·文化遗产认知时空扩展背后的价值扩展 | 第90-95页 |
·文化遗产的本源属性是锚固于时空 | 第95-96页 |
·城市锚固点的特性 | 第96-104页 |
·特性一:某段动态时间中的静态空间 | 第96-101页 |
·特性二:以静态空间为核心的动态发展 | 第101-104页 |
·“城市锚固点”的定义与类型 | 第104-114页 |
·定义与分类依据 | 第104-106页 |
·开放性的公共场所类 | 第106-112页 |
·封闭性的权力机构类 | 第112-11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第4章 层积化空间:历史城市的变迁 | 第116-145页 |
·城市历史景观的“层积”新视角 | 第116-118页 |
·以巴塞罗那为例阐释层积化空间的含义 | 第118-125页 |
·巴塞罗那的案例解析 | 第118-122页 |
·各个时间切片间层积的空间组合结果即层积化空间 | 第122-125页 |
·层积的四种基本模式归纳 | 第125-143页 |
·维持模式 | 第125-130页 |
·覆盖模式 | 第130-134页 |
·并置模式 | 第134-139页 |
·衰退模式 | 第139-142页 |
·小结四种基本层积模式 | 第142-143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3-145页 |
第5章 锚固-层积效应的三个阶段 | 第145-191页 |
·典型案例卡迪夫与卡迪夫城堡的历史研究 | 第145-165页 |
·早期罗马堡垒的设立与聚落的初期形成 | 第146-147页 |
·诺曼要塞与中世纪的口岸小镇 | 第147-148页 |
·赫伯特家族郡府城堡与格拉摩根郡首府 | 第148-151页 |
·布特家族维多利亚式宅邸与煤炭之都 | 第151-159页 |
·馈赠于市民的礼物与重建并转型的城市 | 第159-163页 |
·小结卡迪夫与卡迪夫城堡历史解读引发的全历程思考 | 第163-165页 |
·空间研究范围 | 第165-179页 |
·市中心区 | 第166-169页 |
·布特公园区 | 第169-172页 |
·市民中心区 | 第172-175页 |
·东侧居住区与西侧居住区 | 第175-177页 |
·小结案例中层积化空间与城市锚固点的对应关系及层积模式思考 | 第177-179页 |
·锚固-层积效应的三个阶段 | 第179-188页 |
·第一阶段:以城市锚固点为核心的层积化空间的初步形成 | 第180-183页 |
·第二阶段:层积化空间的扩张与新城市锚固点的转化 | 第183-186页 |
·第三阶段: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反向覆盖 | 第186-18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8-191页 |
第6章 锚固-层积效应第三阶段的矛盾焦点:周边环境 | 第191-223页 |
·锚固-层积效应三个阶段中的城市历史景观问题 | 第191-199页 |
·第一阶段中没有建筑师的传统建筑与没有冲突的历史城市 | 第191-192页 |
·第二阶段晚期历史城市风貌问题的产生和讨论 | 第192-195页 |
·第三阶段中城市遗产的周边环境成为主要矛盾地区 | 第195-199页 |
·世界遗产语境下的“周边环境”概念 | 第199-205页 |
·概念演进历程 | 第199-204页 |
·概念背景:完整性理念 | 第204页 |
·与周边环境相关的操作制度:缓冲区 | 第204-205页 |
·英国遗产保护语境下的“周边环境”概念 | 第205-210页 |
·选取英国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原因 | 第205-207页 |
·英国语境下的概念定义 | 第207-208页 |
·周边环境与英国规划的制定 | 第208-210页 |
·周边环境与其他几个相近概念的关系 | 第210-213页 |
·视野 | 第210-211页 |
·文脉 | 第211-212页 |
·景观、城镇景观、城市历史景观 | 第212-213页 |
·周边环境与城市设计 | 第213-221页 |
·周边环境的意义 | 第213-215页 |
·周边环境在锚固-层积效应第三阶段中的独特贡献 | 第215-217页 |
·英国在涉及周边环境时的一些城市设计经验借鉴 | 第217-22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21-223页 |
第7章 我国涉及城市遗产与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制度评述 | 第223-256页 |
·我国涉及城市遗产与其周边环境的保护机构与体系概述 | 第223-229页 |
·将我国相关制度划分为三套体系的概述和依据 | 第223页 |
·文化部、国家文物局与文物保护单位体系 | 第223-226页 |
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城乡规划司与历史文化名城体系 | 第226-228页 |
·尚待完善的第三套体系:周边环境尺度 | 第228-229页 |
·我国现有制度体系的建设历程解析 | 第229-239页 |
·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概述 | 第229-230页 |
·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制度建设历程与周边环境 | 第230-233页 |
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制度建设历程与周边环境 | 第233-237页 |
·通用性的保护相关制度建设历程与周边环境 | 第237-239页 |
·城市遗产周边环境的保护措施现状 | 第239-254页 |
·文物保护单位体系下的建设控制地带等 | 第239-244页 |
·历史文化名城体系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等 | 第244-251页 |
·世界遗产体系下的缓冲区及其他 | 第251-2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4-256页 |
第8章 英国涉及城市遗产与其周边环境的保护制度借鉴 | 第256-289页 |
·英国遗产的周边环境管理所涉及的机构组成及其评述与借鉴 | 第256-261页 |
·涉及规划的中央政府组织 | 第256-258页 |
·涉及遗产的政府部门、执行代理及顾问团等 | 第258-260页 |
·评述与借鉴 | 第260-261页 |
·英国涵盖城市遗产周边环境管理的保护体系评述与借鉴 | 第261-269页 |
·英国的保护体系发展历程 | 第261-263页 |
·四大保护体系的概述与分类 | 第263-264页 |
·以单点实施保护的“在册古迹体系”和“登录建筑体系” | 第264-267页 |
·以区域实施保护的“保护区体系”和“注册历史公园与园林体系” | 第267-269页 |
·卡迪夫城堡的周边环境管理策略借鉴 | 第269-287页 |
·卡迪夫城堡周边环境管理所涉及的机构与责任 | 第269-271页 |
·保护体系下的周边环境管理 | 第271-278页 |
·规划体系下的周边环境管理 | 第278-283页 |
·运营体系下的周边环境管理 | 第283-28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87-289页 |
第9章 结论、建议与展望 | 第289-304页 |
·应用锚固-层积理论认知城市历史景观 | 第289-292页 |
·“城市历史景观”的困惑与解答 | 第289-290页 |
·文化遗产认知的扩展与回归 | 第290页 |
·历史城市认知的转变与再塑 | 第290-292页 |
·应用锚固-层积理论保护城市历史景观 | 第292-302页 |
·应用锚固-层积理论认知到的城市历史景观现状问题 | 第292-294页 |
·周边环境的管理制度建设需融合多体系共同参与 | 第294-295页 |
·建议学习英国城市对可能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开发提案做评估 | 第295-302页 |
·研究不足与展望 | 第302-304页 |
·对锚固-层积理论的建构仍有很多可细化深入之处 | 第302页 |
·用锚固-层积理论深入解析更多更复杂的历史城市 | 第302-303页 |
·用锚固-层积理论为设计者提供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参考和引导 | 第303-3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4-317页 |
致谢 | 第317-319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31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