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6页 |
第1章 引论 | 第16-34页 |
·缘起:棕地再生刻不容缓 | 第16-18页 |
·棕地再生与风景园林学 | 第18-21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22-27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7-30页 |
·研究对象与范畴界定 | 第27-29页 |
·研究内容与研究问题 | 第29-30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多学科综合融贯 | 第30页 |
·研究的具体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论文结构安排 | 第31-34页 |
第2章 棕地再生的挑战与“棕色土方”概念的提出 | 第34-73页 |
·致命的开端:拉弗运河事件与宋家庄地铁事件 | 第34-35页 |
·棕地再生的四个挑战 | 第35-40页 |
·污染隐蔽性强难于识别 | 第36-37页 |
·利益相关者众多 | 第37页 |
·场地修复耗资巨大且技术有待成熟 | 第37-39页 |
·项目周期长且具有不确定性 | 第39-40页 |
·棕地的本体核心要素——“棕色土方” | 第40-49页 |
·棕地再生对风景园林学的挑战 | 第40-41页 |
·“棕色土方”概念的提出 | 第41-43页 |
·“棕色土方”概念的理论基础 | 第43-45页 |
·“棕色土方”与棕地 | 第45页 |
·“棕色土方”与风景园林学 | 第45-46页 |
·“棕色土方”与环境工程学 | 第46-47页 |
·基于风险评估的棕色土方治理 | 第47-49页 |
·经典案例研究: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| 第49-66页 |
·案例的选择 | 第49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49-51页 |
·棕色土方与风景园林系统 | 第51-54页 |
·经济、社会与文化艺术因素 | 第54-58页 |
·设计策略与途径 | 第58-62页 |
·挑战与对策 | 第62-63页 |
·困境:新概念诞生的重重阻碍 | 第63-65页 |
·讨论 | 第65-66页 |
·棕地再生项目的五个特征 | 第66-71页 |
·场地信息复杂 | 第66-68页 |
·综合协调多方意见 | 第68页 |
·空间特征鲜明 | 第68-69页 |
·要求风景园林与环境工程密切配合 | 第69-70页 |
·动态分期的项目进程 | 第70-71页 |
·棕地再生的类型及其风景园林学途径概览 | 第71-73页 |
第3章 工业与基础设施闲置地再生的风景园林学途径 | 第73-87页 |
·工业与基础设施闲置地概况 | 第73-74页 |
·场地及棕色土方特征 | 第74-78页 |
·污染特征 | 第75-76页 |
·空间特征 | 第76-78页 |
·棕色土方治理与风景园林系统构建 | 第78-80页 |
·棕色土方隔离策略 | 第78页 |
·棕色土方修复策略 | 第78-79页 |
·风景园林系统构建 | 第79-80页 |
·范例解析 | 第80-84页 |
·美国西雅图市煤气厂公园 | 第80-83页 |
·巴西圣保罗市西维塔公园 | 第83-84页 |
·棕地再生与工业遗产保护 | 第84-87页 |
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1978 年 | 第84-85页 |
·棕地再生与工业遗产保护之异同 | 第85-87页 |
第4章 采矿业废弃地再生的风景园林学途径 | 第87-107页 |
·采矿业废弃地概况 | 第87-89页 |
·场地及棕色土方特征 | 第89-93页 |
·污染特征 | 第90-91页 |
·空间特征 | 第91-93页 |
·棕色土方治理与风景园林系统构建 | 第93-95页 |
·棕色土方覆盖策略 | 第93页 |
·棕色土方修复策略 | 第93页 |
·棕色土方回填策略 | 第93页 |
·棕色土方综合利用策略 | 第93-94页 |
·风景园林系统构建 | 第94-95页 |
·范例解析 | 第95-105页 |
·美国芝加哥市帕米萨诺公园 | 第95-100页 |
·中国唐山市南湖中央公园 | 第100-105页 |
·采矿业棕地再生与矿区复垦及生态恢复 | 第105-107页 |
第5章 垃圾填埋场封场再生的风景园林学途径 | 第107-131页 |
·垃圾填埋场概述 | 第107-112页 |
·定义与类型 | 第107-108页 |
·中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概况 | 第108-109页 |
·垃圾填埋场的封场再生 | 第109-112页 |
·场地及棕色土方特征 | 第112-115页 |
·污染特征 | 第113-114页 |
·空间特征 | 第114-115页 |
·棕色土方治理与风景园林系统构建 | 第115-118页 |
·棕色土方整形覆盖策略 | 第116页 |
·棕色土方筛分减量策略 | 第116-117页 |
·风景园林系统构建 | 第117-118页 |
·范例解析 | 第118-124页 |
·英国伦敦市斯道克利园区 | 第118-121页 |
·中国杭州市天子岭生态公园 | 第121-124页 |
·公众参与:什么使美国清溪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备受瞩目? | 第124-131页 |
·项目概况 | 第124-126页 |
·景观都市主义之风 | 第126-127页 |
·全面的公众参与 | 第127-129页 |
·多给点时间 | 第129-131页 |
第6章 当代中国的棕地再生及其风景园林学途径 | 第131-171页 |
·中国棕地再生的推手——北京奥运会与上海世博会 | 第131-133页 |
·中国棕地再生的快速升温 | 第133-134页 |
·中国棕地再生的动因 | 第134-141页 |
·城市扩张及新区建设与发展边界确定 | 第134-137页 |
·发达地区产业升级与环境治理 | 第137-138页 |
·资源枯竭型衰退型城市转型 | 第138-139页 |
·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国有企业改制破产 | 第139-141页 |
·当代中国棕地再生的困境 | 第141-148页 |
·理论体系缺乏 | 第141-142页 |
·法规政策不完善 | 第142-145页 |
·职责部门不明确 | 第145-146页 |
·场地修复标准不清 | 第146-147页 |
·全民认知不足 | 第147-148页 |
·探索中国棕地再生的风景园林学途径 | 第148-156页 |
·岐江公园引发的思考 | 第148-152页 |
·“棕色土方”作为中国棕地再生的切入点之一 | 第152-154页 |
·原场策略——五步推进法 | 第154页 |
·异地策略——全周期治理法 | 第154-156页 |
·案例探讨——北京市北神树卫生填埋场封场再生设计研究 | 第156-171页 |
·基本信息与上位规划 | 第156-160页 |
·设计要求与目标 | 第160-161页 |
·基于棕色土方概念的风景园林学途径应用 | 第161-167页 |
·设计分期方案 | 第167-169页 |
·讨论:“棕色土方”概念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 | 第169-171页 |
第7章 从“棕色土方”概念到棕地再生的整体观 | 第171-187页 |
·人居环境建设五大层次中的棕地再生行动战略 | 第172-178页 |
·全球共面棕地挑战,加强国际经验交流 | 第172-173页 |
·区域协同振兴,整合资源优势 | 第173-175页 |
·资源(工业)城市转型,城市景观系统再构 | 第175-176页 |
·片区更新,棕地先行 | 第176-177页 |
·工业建筑遗产保护,富有创意的再利用 | 第177-178页 |
·人居环境科学“五观”下的棕地再生原则 | 第178-184页 |
·生态:“工业自然”保护与风景园林系统构建并重 | 第178-179页 |
·经济:严格执行“污染者付费”,建立专项基金与激励措施 | 第179-180页 |
·技术:提倡原场棕色土方治理,推广生物技术应用 | 第180-181页 |
·社会:关注环境不公,加强科普及公众参与 | 第181-182页 |
·文化艺术:注入文艺活力,揭示塑造场地特质 | 第182-184页 |
·棕地再生的多学科综合融贯研究 | 第184-187页 |
第8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187-198页 |
·结论 | 第187-191页 |
·棕地与“棕色土方” | 第187-188页 |
·基于“棕色土方”概念的风景园林学途径框架 | 第188-190页 |
·中国的棕地再生 | 第190页 |
·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下的棕地再生整体观 | 第190-191页 |
·建议 | 第191-195页 |
·建立中国国家级别棕地再生网络 | 第192-193页 |
·建立城市级别棕地管理信息系统与棕地再生规划 | 第193页 |
·建立棕地再生培训认证制度 | 第193-194页 |
·建筑与设计院校开设棕地再生设计及理论课程 | 第194-195页 |
·创新点 | 第195-196页 |
·讨论 | 第196-1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98-206页 |
致谢 | 第206-208页 |
附录 A 中国资源枯竭型与衰退型城市列表 | 第208-212页 |
附录 B 棕地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 | 第212-217页 |
附录 C 美国 21 种主要的棕地修复技术 | 第217-230页 |
附录 D 棕地再生风景园林学专业教学 | 第230-237页 |
附录 E 博士研究期间调研项目列表 | 第237-240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240-2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