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9页 |
| 绪论 | 第9-12页 |
| (一) 生态批评的缘起与发展状况概述 | 第9页 |
| (二) 学界研究成果分类概览 | 第9-10页 |
| (三) 本论文的新思路 | 第10-12页 |
| 一、世界范围内的绿色思潮 | 第12-21页 |
| (一) 孕育生态主义思潮的社会背景 | 第12-17页 |
| 1. 生态危机的存在 | 第12-13页 |
| 2. 高度工业文明下自然复魅需求的产物 | 第13-14页 |
| 3. 西方宗教传统下的博爱情怀 | 第14-15页 |
| 4. 作为一种政治话语的生态主义 | 第15-16页 |
| 5. 西方的生态书写传统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广泛的生态主义思潮的宗教特征 | 第17-21页 |
| 1. 对末世论的宣扬 | 第17-18页 |
| 2. 神秘主义倾向 | 第18-19页 |
| 3. 行动、参与、救赎 | 第19-21页 |
| 二、生态批评——生态主义思潮的文本实践 | 第21-25页 |
| (一) 西方生态批评的发展 | 第21-22页 |
| (二) 生态批评的价值 | 第22-23页 |
| (三) 生态批评的限度 | 第23-25页 |
| 三、生态批评在中国 | 第25-32页 |
| (一) 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| 第25-26页 |
| (二) 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必要性 | 第26页 |
| (三) 同传统文化的迅速融合——更浓厚的神秘主义倾向 | 第26-29页 |
| 1. “天人合一 | 第27页 |
| 2. 崇尚自然的生态审美态度 | 第27-28页 |
| 3. 对和谐的生态美学境界的追求 | 第28页 |
| 4. 对“回归”的倡导 | 第28-29页 |
| (四) 后劲不足——生态批评衰退的原因何在 | 第29-32页 |
| 1. 学科定位的盲目性 | 第29-30页 |
| 2. 研究活动的浮泛性 | 第30-31页 |
| 3. 对“直面现实”初衷的背离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检视生态批评的哲学基础 | 第32-35页 |
| (一) 直面反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操作性 | 第32-33页 |
| (二) 肯定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 | 第33-34页 |
| (三) 生态新思维——生态整体主义 | 第34-35页 |
| 结语 | 第35-3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| 致谢 | 第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