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伦理多样性论证与路径探究
致谢 | 第1-4页 |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绪论 | 第8-15页 |
一、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二、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三、 论文的思路与基本内容 | 第12-15页 |
第一章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历史演进 | 第15-24页 |
一、 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概念 | 第15-17页 |
1. 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含义 | 第15-16页 |
2. 新中国道德建设的历程 | 第16-17页 |
二、 道德建设价值依据的变化 | 第17-24页 |
1. 道德(美德)是一种值得称赞的优秀品质 | 第18-19页 |
2. 遵守道德法则是社会成员的义务 | 第19-21页 |
3. 遵守道德使人获得幸福 | 第21-24页 |
第二章 公民道德建设伦理多样性的论证 | 第24-41页 |
一、 公民道德建设伦理多样性的维度 | 第24-29页 |
1. 社会维度道德选择的多样性 | 第24-25页 |
2. 个体维度道德选择的多样性 | 第25-27页 |
3. 公民道德选择的调查分析 | 第27-29页 |
二、 道德价值确认标准的多样性 | 第29-35页 |
1. 规范伦理如何确认道德价值 | 第30-33页 |
2. 美德伦理如何确认道德价值 | 第33-35页 |
三、 道德建设层次的多样性 | 第35-41页 |
1. 道德主体的心理状态层次 | 第35-36页 |
2. 道德关系的延展层次 | 第36-39页 |
3. 道德境界的层次 | 第39-41页 |
第三章 现实生活层面的公民道德建设 | 第41-50页 |
一、 道德建设在现实生活中的三对主要关系 | 第41-44页 |
1. 一元的价值导向与多元的价值取向 | 第41-42页 |
2. 社会的道德界域与公民的道德选择 | 第42-43页 |
3. 社会层次性要求与个体道德层次差异 | 第43-44页 |
二、 道德生活的多样性与同一性 | 第44-48页 |
1. 道德共同体与道德生活 | 第44-46页 |
2. 不可公度的伦理多样性 | 第46-48页 |
三、 我国道德生活内核:和而不同 | 第48-50页 |
1. 和而不同的历史与现在 | 第48-49页 |
2. 和而不同的态度与境界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伦理多样性视角下的道德建设路径选择 | 第50-64页 |
一、 从规范到信仰 | 第50-54页 |
1. 道德信仰的最终指向 | 第50-52页 |
2. “内圣外王”的道德塑造之路 | 第52-53页 |
3.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核与外在 | 第53-54页 |
二、 实现人在道德层次上的自我超越 | 第54-57页 |
1. 以“孝”为先的家庭美德 | 第54-55页 |
2. 以“诚”为先的职业道德 | 第55-56页 |
3. 以“奉献”为先的社会公德 | 第56-57页 |
三、 有“我”的道德建设 | 第57-64页 |
1. “我”的道德角色 | 第57-59页 |
2. “我”的道德教育 | 第59-61页 |
3. 国外经验的借鉴 | 第61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0页 |
附录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