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·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的理论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的现实意义 | 第12页 |
·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 | 第12-16页 |
·双重代理机理及影响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·文献述评及启示 | 第17页 |
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17-1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·研究的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| 第19-27页 |
·内部控制的概念界定 | 第19页 |
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概念界定 | 第19-20页 |
·双重代理现象及影响 | 第20-24页 |
·双重代理现象 | 第20-23页 |
·双重代理现象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·无量纲化分析方法 | 第24-27页 |
第3章 双重代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| 第27-34页 |
·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双重代理现象的背景分析 | 第27-28页 |
·国有企业存在双重代理现象必然性 | 第27页 |
·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运行机制的差异 | 第27-28页 |
·双重代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机理 | 第28-34页 |
·双重代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方式 | 第28-29页 |
·双重代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方向 | 第29-34页 |
第4章 双重代理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| 第34-54页 |
·相关性分析模型构建 | 第34-36页 |
·关于相关性研究假设 | 第34页 |
·分析步骤 | 第34-36页 |
·变量的选择 | 第36-45页 |
·内部控制有效性指标 | 第36-44页 |
·双重代理变量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·控制变量的选择 | 第45页 |
·变量的可描述性 | 第45页 |
·数据的来源以及样本的选取 | 第45-47页 |
·数据的来源 | 第45-46页 |
·样本的选取范围及其样本容量 | 第46-47页 |
·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| 第47-52页 |
·样本与对照样本基本情况对比 | 第47-50页 |
·国有上市公司双重代理现象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| 第50-52页 |
·实证分析结果 | 第52-54页 |
第5章 结论及其建议 | 第54-60页 |
·实证结论的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对提高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建议 | 第55-58页 |
·营造一个优良的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 | 第55-56页 |
·加强国有上市公司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管理 | 第56-57页 |
·建立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风险识别体系,完善内部控制框架 | 第57-58页 |
·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| 第58-60页 |
·研究不足 | 第58页 |
·研究展望 | 第58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详细中文摘要 | 第65-71页 |
详细英文摘要 | 第71-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