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33页 |
·贵金属纳米材料概述 | 第12-19页 |
·金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可控性制备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·金纳米材料应用的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·核壳结构材料简介 | 第19-23页 |
·核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 | 第21页 |
·核壳结构形成机理 | 第21-22页 |
·核壳式结构材料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·拉曼光谱 | 第23-24页 |
·拉曼光谱简介 | 第23页 |
·拉曼光谱的优点 | 第23-24页 |
·拉曼光谱的应用领域 | 第24页 |
·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| 第24-31页 |
·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简介 | 第24-26页 |
·SERS 原理 | 第26-28页 |
·SERS 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28页 |
·SERS 研究与应用现状 | 第28-31页 |
·SERS 研究现状 | 第28-30页 |
·SERS 的应用 | 第30-31页 |
·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| 第31-33页 |
第二章 贵金属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 SERS 性能研究 | 第33-42页 |
·引言 | 第33-34页 |
·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34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34-35页 |
·金种子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·金纳米棒制备 | 第35页 |
·测试方法及表征手段 | 第3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5-41页 |
·金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| 第35-39页 |
·金种的 HRTEM 和 UV-Vis | 第35-36页 |
·改变硼氢化钠浓度不同金种子条件下制备 Au 棒的 TEM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量 CTAB 条件下制备 Au 棒的 TEM | 第37-38页 |
·不同硝酸银用量制备 Au 棒的 TEM | 第38-39页 |
·金棒的 SERS 性能测试与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Au@Ag 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及性质 | 第42-50页 |
·引言 | 第42-43页 |
·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43-44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44页 |
·样品的表征 | 第44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4-49页 |
·不同条件下 Au@Ag 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 | 第44-46页 |
·Au@Ag 纳米粒子的 UV-Vis | 第46-47页 |
·Au@Ag 纳米粒子对 4-ATP 分子的拉曼增强效果 | 第47-4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Au 与 Cu_2O 复合粒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| 第50-69页 |
·引言 | 第50-51页 |
·试剂与仪器 | 第51-52页 |
·实验过程 | 第52-53页 |
·金种子的制备 | 第52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合成 | 第52页 |
·Au@Cu_2S 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52页 |
·Cu_2O@Au 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52-53页 |
·样品的表征 | 第53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8页 |
·纳米粒子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| 第53-56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 TEM 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 SEM 分析 | 第54-55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 XPS 分析 | 第55-56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 UV-Vis | 第56-57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 SERS 效应及其可循环利用性 | 第57-59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 SERS 效应 | 第57-58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可循环性 | 第58-59页 |
·Au@Cu_2O 纳米粒子的光热性能 | 第59-61页 |
·Au@Cu_2S 纳米粒子的形貌和成分分析 | 第61-65页 |
·Au@Cu_2S 纳米粒子的 TEM 和 SEM 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Au@Cu_2S 纳米粒子的 XPS 分析 | 第62-63页 |
·Au@Cu_2S 纳米粒子的光热性能 | 第63-65页 |
·Cu_2O@Au 纳米粒子的 SEM 和 XRD 分析 | 第65-67页 |
·Cu_2O@Au 纳米粒子的 SERS 效应 | 第67-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7页 |
致谢 | 第77-7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78-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