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4页 |
·引言 | 第10页 |
·贵金属纳米结构 | 第10-19页 |
·制备方法 | 第10-13页 |
·化学还原法 | 第10-11页 |
·晶种法 | 第11页 |
·直接沉积法 | 第11-12页 |
·化学镀法 | 第12页 |
·自组装法 | 第12页 |
·模板法 | 第12-13页 |
·金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·金颗粒 | 第14页 |
·棒状结构 | 第14-15页 |
·多面体 | 第15-16页 |
·多枝状 | 第16-17页 |
·金壳层结构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·嵌入型 | 第17-18页 |
·核壳型 | 第18-19页 |
·金壳层的主要应用 | 第19-20页 |
·催化 | 第19-20页 |
·光学 | 第20页 |
·生物医药 | 第20页 |
·表面拉曼增强光谱应用 | 第20-23页 |
·简介 | 第20-21页 |
·拉曼标记物 | 第21页 |
·金属基底材料 | 第21-22页 |
·探针分子 | 第22-23页 |
·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SiO_2@Au 壳层结构的制备研究 | 第24-42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24-29页 |
·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24-26页 |
·金种子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·二氧化硅的制备及改性 | 第27-28页 |
·金种子化二氧化硅的制备 | 第28页 |
·金壳层的制备 | 第28页 |
·物质表征 | 第28-29页 |
·拉曼光谱测试 (SERS) | 第2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29-41页 |
·实验原理 | 第29-30页 |
·金种子的研究 | 第30-33页 |
·二氧化硅的合成及改性 | 第33-35页 |
·金壳层复合结构的制备 | 第35-39页 |
·Au 种子化二氧化硅的光学分析 | 第35-37页 |
·二氧化硅的修饰对 Au 壳层结构形貌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不同反应时间制备金壳层复合结构 | 第38-39页 |
·SERS 性能研究 | 第39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-42页 |
第三章 磁性金壳层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 | 第42-60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42-45页 |
·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42-43页 |
·制备过程 | 第43-45页 |
·纳米 Fe_3O_4球的合成 | 第43-44页 |
·Fe_3O_4@SiO_2的制备及氨基改性 | 第44页 |
·金种子化 Fe_3O_4@SiO_2-NH_2 | 第44-45页 |
·金壳层的制备 | 第45页 |
·表征方法 | 第45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5-58页 |
·四氧化三铁的制备、包覆及改性 | 第45-49页 |
·纳米 Fe_3O_4的研究 | 第46-47页 |
·纳米 Fe_3O_4@SiO_2-NH_2的研究 | 第47-49页 |
·金壳层结构的制备 | 第49-56页 |
·种子液的表征 | 第49-53页 |
·不同表面活性剂制备金壳层复合结构 | 第53-54页 |
·不同种子制备金壳层复合结构 | 第54-56页 |
·金壳层结构的性能 | 第56-58页 |
·磁性能 | 第56-57页 |
·拉曼增强性能 | 第57-58页 |
·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Au/SiO_2自组装结构的合成研究 | 第60-68页 |
·实验部分 | 第61-62页 |
·实验仪器及试剂 | 第61页 |
·各向异性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| 第61-62页 |
·金棒 | 第61页 |
·金三角形 | 第61-62页 |
·二氧化硅的制备及改性 | 第62页 |
·Au/SiO_2自组装结构的制备 | 第62页 |
·表征方法 | 第62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62-67页 |
·不同形貌的 Au 纳米粒子的表征 | 第62-65页 |
·不同形貌的 Au/SiO_2自组装体 | 第65-67页 |
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4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