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村大街古商城空间布局及建筑形态特征浅析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绪论 | 第8-11页 |
·研究缘起 | 第8页 |
·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| 第8-9页 |
·研究对象 | 第8-9页 |
·概念界定 | 第9页 |
·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9页 |
·既往研究 | 第9-10页 |
·论文框架 | 第10-11页 |
第一章 周村大街古商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沿革 | 第11-18页 |
·周村大街古商城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| 第12-13页 |
·地理区域及位置 | 第12页 |
·自然地理条件 | 第12-13页 |
·周村大街古商城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周村地区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| 第13-14页 |
·各街道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| 第14-15页 |
·周村大街古商城建筑概况 | 第15-18页 |
·周村大街古商城用地现状分析 | 第15页 |
·建筑概况 | 第15-18页 |
第二章 周村大街古商城空间布局 | 第18-36页 |
·周村古商城总体格局 | 第18-20页 |
·空间布局 | 第18-19页 |
·城市肌理 | 第19页 |
·交通分析 | 第19-20页 |
·街道空间 | 第20-24页 |
·街道的构成及形式 | 第20页 |
·街道的尺度及比例 | 第20-22页 |
·街道立面形式及街道立面轮廓线 | 第22-24页 |
·院落空间 | 第24-36页 |
·周村古商城院落空间概述 | 第24-25页 |
·周村古商城典型院落空间分析 | 第25-34页 |
·周村古商城院落空间特征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周村大街古商城建筑形态 | 第36-77页 |
·研究对象的确立及研究对象的分类 | 第36-38页 |
·研究对象的确立 | 第36-38页 |
·研究对象的分类 | 第38页 |
·明清官式做法式样建筑形态 | 第38-56页 |
·建筑的整体形态 | 第38-40页 |
·下分——台基 | 第40-42页 |
·中分——屋身 | 第42-45页 |
·上分——屋顶 | 第45-56页 |
·明清地方做法式样建筑形态 | 第56-75页 |
·建筑的整体形态 | 第56-59页 |
·下分——台基 | 第59-60页 |
·中分——屋身 | 第60-70页 |
·上分——屋顶 | 第70-75页 |
·中西结合式样建筑形态 | 第75-77页 |
第四章 周村大街古商城形态特征 | 第77-86页 |
·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| 第77-80页 |
·建筑整体形态 | 第77-78页 |
·建筑细部装饰 | 第78-80页 |
·融合多元性建筑文化特征 | 第80-82页 |
·融合晋商建筑文化特征 | 第80-81页 |
·融合西方建筑文化特征 | 第81-82页 |
·融合其他地域性建筑文化特征 | 第82页 |
·具有独特的“商”文化建筑特征 | 第82-86页 |
·古商城商品集散中心的性质 | 第82-83页 |
·不同性质的商业带来不同的建筑形式 | 第83-86页 |
结语 | 第86-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7-89页 |
附表一: 建筑编号及分类 | 第89-110页 |
大街建筑编号名称及分类 | 第89-98页 |
丝市街建筑编号、名称及分类 | 第98-104页 |
银子市街建筑编号、名称及分类 | 第104-110页 |
附表二: 重点建筑历史沿革 | 第110-114页 |
大街重点建筑历史沿革 | 第110-112页 |
丝市街重点建筑历史沿革 | 第112页 |
银子市街重点建筑历史沿革 | 第11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页 |